当前位置:

首届“科交会”现场直击

来源:新华社 作者:王攀 郑天虹 编辑:童妙 实习编辑 曾映雪 2017-06-23 08:46:24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社广州6月22日电 题:看,那正在开启的高校创新宝库——首届“科交会”现场直击

  新华社记者 王攀 郑天虹

  近300所国内外高校参加,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高校有200多所;近万项科技成果聚集,其中重点展示项目1500项、重点推介项目1000项。从人工智能、精准医疗,到新能源、微电子,各种“高大上”科技名词变身可以自动安抚小宝贝的智能婴儿床、可以像鸟儿一样扑翅飞翔的无人机、可以自动照管家中植物的智能花盆等新奇产品,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的眼球。

  22日至24日,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广东惠州举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表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组织高校科技资源规模最大的一次交易会”。透过展会,人们可以看到正在开启的高校创新宝库之门。

  直击之一:高校科研宝库有多重要?

  为什么一次展会可以聚集近万个项目面向市场?

  “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地方,也是原始性创新成果的重要源头和技术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出席科交会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说。

  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有90万研发人员,2016年高校科研总经费达1300余亿元,高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80%以上,高校发表论文约占全国总数的70%,“举办科交会也是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检阅”。

  正是因为实力雄厚、人才众多,科交会才在很短的时间内,融合了近300所高校的近万个项目,覆盖了智能装备、微电子、大数据与通讯、新材料、海洋科学与工程、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精准医疗、节能与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人工智能等十大行业领域。

  在参加科交会的专家学者看来,高校也不应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象牙塔”。负责遴选新材料领域参会项目的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单爱党说,材料是工业制造的基础环节和关键要素,目前国内理工类高校普遍设立了材料学专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开展基础性研究,“只要企业提出明确的需求,我们都会努力去想办法解决,这里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不应被忽视。”

  直击之二:高校宝库都藏着哪些“宝贝”?

  高校的科研宝库里,能释放出哪些改变我们生活的“宝贝”?

  在李志民看来,高校科研成果更像是“种子”和“青苗”,当它们遇到合适的土壤、阳光和水,就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种子”意味着很多基础性科研成果,可以成为改变个人生活的“利器”。单爱党说,以上海交大推介的核级镍基合金焊丝项目为例,意味着可以将金属铸造的厚度从目前的5毫米大幅降低到1.2毫米左右,实现接近于3D打印级别的工业金属件,但成本有望显著降低,“市场上就能出现更加轻便的汽车、更加轻便的自行车。”

  “种子”也意味着一批为国家需求开展的科研项目,也能服务于百姓生活。在浙江大学的展位上,原本用于葡萄园和农场的自动灌溉培育系统,变成了家庭里可以自主“照料”绿色植物的智能花盆;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展位上,原本用于战场的扑翼式无人机变成了可以拍摄、遥感的大型仿生飞鸟机器人……原本“高大上”的技术成果,正在变成消费者触手可及的新产品。

  高校的“青苗”则为一些产业进行“颠覆式发展”提供了可能。重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朱仁江团队带来了一款新型蓝光激光器,他介绍说,这款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比现有市场产品成本低20%到50%,有望为激光电视、激光投影的市场化提供帮助,“激光电视和现有电视相比,在复原自然界色彩上优势显著,色域更广,饱和度也更高。”

  直击之三:那些活跃的年轻人

  在科交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雷小永负责组织人工智能领域展示项目,这位年轻的科研人员介绍说,以全任务飞行模拟机系统为例,通过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系统可以用于培训战机和民航飞行员,但通过民用化开发,这一技术也就为普通公众体验驾机飞行打开了大门,“费用可以降低到一分钟十元左右,目前已经在一些科技馆进行了免费展示。”

  在本届科交会上,博士、硕士为主体的科研队伍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中很多人对“双创”抱有浓厚兴趣,希望打通学术研究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壁垒”,使研究成果发挥更大作用。

  在上海交通大学新材料展台,由年轻的科研团队利用作物秸秆做成的碳素新材料项目从报名的50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新材料展区中最引人关注的亮点。团队介绍人说,变废为宝是这个项目的核心,也符合当今社会追求环保的价值取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科技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