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或达500亿元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付毅飞 编辑:曾映雪 2018-03-14 10:20:39
时刻新闻
—分享—

  全国两会召开前的一个月,商业航天市场新闻不断:我国首颗私人卫星——鞋盒大小的“风马牛一号”进入太空。几天之后大洋彼岸的美国,20层楼高的SpaceX“猎鹰重型”火箭载着一辆红色特斯拉潇洒离开地球。近几年,“商业航天”成了热词。商业航天是指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在我国,这块市场的“蛋糕”有多大?目前只怕没人能说出准确数字。

  “航天科工四院在武汉建立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时,提出了每年50发火箭、100至200颗大小卫星生产能力的指标。”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型号总设计师胡胜云代表说,“以此推算,未来几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到三五百亿元问题不大。”但他表示,这也只是粗略、不完全估算的数字。

  两会上,来自航天界的多位代表委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国商业航天只是刚起步,但展望未来,其发展难以估量。

  目前处于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有统计显示,2017年全球约120家风投机构,为商业航天企业投资了近40亿美元。其前景之大可见一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委员认为,现在并没有充分依据来估算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这个市场必将随着我国商业航天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而变化。”赵小津说,“如果商业航天服务能深入到百姓生活方方面面,规模会相当可观,但这还有很长距离,要一步步来。”

  赵小津表示,发展商业航天,第一步是建设空间基础设施,要把卫星发射到太空组网,形成服务能力,我们还处于这一阶段。

  2015年被许多人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元年”,商业航天在我国正式破冰起航。是年10月,商业高分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组星发射。其研制单位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是由吉林省政府、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民营资本共同成立的卫星商业化运作载体,成为推动我国航天遥感商业化产业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按规划,吉林一号将发射138颗卫星组网运行,努力成为世界级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信息供应商。

  记者了解到,近年国内有多项商业航天计划提出或开始实施。其中规模较大的除了吉林一号,还有航天科技集团的全球移动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工程等,未来组网卫星总数均将达到百余颗甚至数百颗。

  未来需求与技术将相互带动

  胡胜云认为,现在看到的项目以及提出的规划都只是刚起步,未来太空产业远不止如此。除了更庞大的星座,还会出现太空旅游、大型空间站等。随着太空产业发展,还需要运载能力更大、成本更低、更便捷的航天运输系统。空间设施建设以及商业发射将是长期且不断扩大的过程。

  当空间设施达到一定规模后,还要运营服务。“有时候是需求牵引技术,有时候是技术带动需求。”赵小津说,商业模式很重要。怎样运营管理,与百姓的需求相结合,如何达到预期效益,国内外都在摸索。

  今年2月,一颗“身份特殊”的卫星进入太空,那就是国内首颗私人卫星“风马牛一号”。它的主人——地产大佬、御风资本董事长冯仑表示,这是一种投资,如果商业模式走得通,今后还会发射第二颗、第三颗卫星。

  “未来,并非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而是来自社会的商业航天活动会越来越多,社会需求会成为推动航天建设的重要动力。”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委员说,这将是航天发展的重要方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科技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