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独斗”变“团斗” 湖南造血式扶贫有大格局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俞慧友 谭浩 夏润龙 编辑:曾映雪 2018-07-04 08:53:43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谭晓风指导油茶生产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俞慧友 通讯员 谭浩 夏润龙

  “科技特派员是科技扶贫的绝对主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当前湖南如期脱贫的任务仍很重,还有37个贫困县要脱贫摘帽,216万贫困人口要脱贫。科技扶贫要‘加码’,就急需想办法进一步释放科特派等人才在科技扶贫上的更大潜能。”7月2日,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童旭东向科技日报记者讲述了湖南的脱贫压力,也透露了该省在被誉为造血式扶贫的科技扶贫上的大格局。

  打造团队式扶贫新模式

  不久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谭晓风作为科特派被“划”入国家级贫困县——湖南省邵阳县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谭晓风的到来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盛夏阳光充足,是油茶生产的最佳时节。他指导农户给油茶增加枝干光照面的一个小举措,就有助油茶增产30%以上。

  然而,发展产业,不能只局限某个环节“单点突破”。服务团还针对当地现有加工企业油茶精炼能力不足,茶果出油率低、油品杂质较多等问题,在团里“打包”了相关专家。

  这只是湖南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中的一个缩影。

  童旭东介绍说,该省瞄准贫困地区发展中尤为突出的科技和人才短板问题,2005年启动实施了科技特派员计划,2014年又启动“三区”科技人才计划,还打造了以科技创新支撑精准扶贫为主线,以科技人才撬动、特色产业带动为抓手,以实现贫困地区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绿色宜居乡村建设为目标的科技精准扶贫“123”模式。

  一系列举措成效良好。以湘西为例,2016—2017两年,全州共选派科特派534名,解决产业难题6000余项,实施科技项目345个,总投资3.2亿元。现在,全省每年在岗有5000余名科技特派员和近1000名“三区”科技人才,实现了对全省51个贫困县的全覆盖。

  “我们要打造团队式、成建制科技人才对口扶贫模式,建立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科技副县长、科技特派员的立体、多层次科技扶贫帮扶新机制。要实现服务团在贫困县的全覆盖,科技特派员在贫困村的全覆盖。”童旭东说。

  把适合的人放到最需要的地方

  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实行团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委派科技副县长为团长,科技特派员为主体,每个科技兵团至少包含5名实用型技术专家。成团后,服务团将有几个“人设”:县域经济发展及政策咨询智库;特色主导产业关键技术集成攻关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技术团;本土科技管理和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团;创新创业、专业咨询、企业孵化平台。

  行动刚全面打响,部分服务团就有了出色业绩。

  永州双牌县今年4月成功脱贫摘帽。这里面,就有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省农科院等7家院所高校、24名科特派的辛劳。

  双牌县是该省率先启动试点服务团的县市。团长李雄带队,量身为当地打造森林土鸡扶贫产业,建立了“特色养殖+特有品种+独特地理区域”的优势品牌基地,注册了“双牌森林土鸡”商标,通过产业化,仅去年一年,就带动6000余户贫困户加盟,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形成了双牌县惠及面最广的产业。

  在童旭东看来, 这样的佳绩得益于科特派人才“选秀”的长期积累。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选秀”,把最合适的科技人才放到最需要的地方。湖南省科特派选择有三原则:选前调研,列出人才需求清单;采用“市场主导、双向选择、供需对接”的人才选派模式;“不拘一格用人才”,从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的“科班”人才,到农村“田秀才”与“土专家”,不分“派别”,只要“实用”。由此,十余年时间,建立了一个接得地气、能精准助力不同贫困县科技产业发展的科特派“朋友圈”。再“分组”成团,自然易出成效。

  点面结合整合各方力量

  “与单个科技特派员服务驻点单位模式相比,成团选派更具有优势。从点对点帮扶,到点面结合,可短时间内整合各方面科研力量,科学配置科技资源,提升工作绩效。”泸溪县服务团团长周书栋说。

  事实上,在湘西泸溪县服务几年,周书栋早察觉到了一种变化。

  随着国家政策对农村发展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户不再满足只学技术,更希望获得产业发展规划、多学科技术支持和新品牌营销理念。“他们的思想在变化,科技服务模式也要更高效和实用。服务团的启动,顺应了新时代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改变,来得正是时候。”周书栋说。

  有此体会的不止周书栋一个。邵阳武冈市服务团团长卞建明,围绕当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际,引进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畜禽养殖、肉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业务。项目投产后,带来了每年三十多亿的新增产值,带领上万贫困人口持续脱贫。

  目前,该省已在51个贫困县组建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形成新型经营主体1000多个,向贫困地区推广实用新技术、新品种5000多项。

  给“巧妇”找来“下锅米”

  湖南省农科院专家刘芳清、刘咏红、周克艳组成的“三区”科技服务工作队,来到祁东县凤歧坪乡后,就围绕当地脱贫产业开设起“田间课堂”:槐米栽培技术培训、优质乌骨鸡养殖技术培训,槐米养蜂技术咨询……在“三剑客”传道授业下,目前他们重点服务的清华山村,已培育了一支本土创新创业队伍,发展了槐米种植300亩,林下生态养鸡2016年就达两万只,每只纯收入在60元左右。

  这是湖南科技扶贫的“头号工程”——人才技能培训服务,重点实施村骨干人员培训,打造本土人才队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支持科特派扶贫,湖南省科技厅在县域经济创新引导专项中,每年拨出近3000万元设立科技扶贫专项,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培育;设立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工作专项、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星创天地建设和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等专项,累计科技扶贫资金4.2亿元;为贫困地区争取国家各类科技项目资金达2亿元;在全国率先投入启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项目。

  在这些支持下,大湘西贫困地区服务团组织了200多万茶农投身黄金茶和黑茶产业,已帮助当地实现脱贫。其中,古丈县服务团推动当地茶叶产值从2015年的4亿上升到2017年的7.8亿,产值接近翻番。派驻郴州宜章县的“葡萄教授”石雪晖,利用其研发的三种间、套种技术模式,帮助当地实现年新增果蔬总产量215吨,平均增长12.6%,新增销售收入240.13万元,新增利润总额149.84万元。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科技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