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征五号里程碑式复飞  民间推动航天国际合作受瞩目

来源:中国科技网 编辑:陈晨 2020-01-17 09:16:30
时刻新闻
—分享—

12月27日晚上成功发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被视为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的里程碑式的一步。这是长征五号的第三次发射,此次航天任务的重要性在于它验证了长征五号的关键技术。

在2016年11月的首次发射后,隔年7月的第二次发射任务则失败。因为火箭的发动机出现故障,导致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如今再次执行发射任务,相关人员历经两年多的修复与研发,攻克了发动机技术,终于成功。长征五号这次成功复飞,标志了中国发射更重航天器或将航天器送往更远深空的能力已提高。

不过,这与传统的航天大国美国和俄罗斯相比仍有差距。以美国私企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开发的“猎鹰重型”为例,这款火箭的运载能力比长征五号高出大约一倍。耗时10年研制的长征五号要追赶美俄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国需要更多学习国际先进技术,结合本土经验和应用。

民间力量推动航天国际合作  珠海太空大会八方见证

国际和平联盟(太空)执行主席王天怡博士

促进航天产业国际合作方面,民间力量也日益扮演重要角色。在2019年11月18-21号召开的“2019太空技术和平利用(健康)国际研讨会”上,国际和平联盟(太空)执行主席王天怡博士发出呼吁,国际合作共登航天科技高峰,共推技术和平应用。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的宇航员、科学家、企业家以及教育专家、金融专家等各界800多名人士共同见证了此国际太空合作盛事。

太空技术被誉为科技群山之巅的珠穆朗玛峰。太空技术超越国界,注目高新“边疆”,却又触手可及。小到方便面、冰淇淋、微波炉、信用卡,大到电视转播、互联网等等,都来自太空技术。太空技术还在健康、教育以及工、农、林、环保和灾害防御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太空经济产业链。

国际宇航联合会、国际宇航科学院、国际空间法学会、太空探索者协会以及美国航天基金会等国际知名宇航机构,与中国宇航学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和国际和平联盟(太空)携手推动本次大会。

大会名誉主席、原国家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林宗棠,原国家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国家航天局首任局长刘纪原表示,这次大会是科技改变生活、科学推动产业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国家航天局田玉龙副局长代表国家航天局,表达了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平探索、利用外层空间的政策主张,阐述了推动世界航天发展应秉持“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传递出中国进一步加大航天重大工程和设施开放力度,进一步推动空间技术应用和国际商业航天发展,进一步加强空间医学、生命科学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

国际宇航联合会执行主任克里斯蒂安•费施廷格说,合作可以跨越种族障碍,太空技术和平利用(健康)国际研讨会关注太空技术和平利用,只要通过技术分享、转让和协作,就能极大促进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福全人类。国际太空探索者协会执行理事长安迪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天我们踏出的是第一步,虽然是一小步,但是对全球来说是一大步。中国在国际太空方面是一个主力军,此次会议与其他会议不同,很多成果将惠及中国人民。

遥感卫星发展最快,“蔚蓝计划”筹建10个产业园区,百亿母基金

航天遥感就是太空科技应用的重要方面。耕地是否被乱占,江河湖海洋是否被污染,水灾、林火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航天遥感用它锐利的目光,帮助我们呵护地球家园。当你看到从遥远太空传回的卫星遥感图像:天安门广场上的行人、鸟巢一根根交错的钢梁、中东战争中夜间的军队调动......这一切就是遥感这个太空天眼在起作用。遥感“即是千里眼”。

在珠海太空大会上,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副理事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文说:整个遥感产业发展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产业主要是遥感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业组成的,是获取整个遥感卫星数据应用的基础。中游主要是基于这些数据来形成的数据加工和各类应用软件的开发,包括一些应用系统的开发。下游主要是这些数据应用在国防、政府、行业和大众市场产生的一些增值服务。

从遥感产业发展来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萌芽时期,第二个是政府拉动时期,第三个是商业化时期。应该说1985年美国地球观测公司开始进行了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产品的市场开发。1986年法国发现了首个商业卫星,成立了公司。由此遥感基本进入了应用阶段,在1994年之后,政府和国防的需求开始拉动遥感市场,形成了政府监管、企业为主、民办的这种基础的商业模式,涌现了欧美对地观测行业的这种龙头企业,也是商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从整个全球卫星产业稳定发展来看,卫星里面主要包括了卫星制造业、发射服务业、地面设备制造业和卫星服务业,2008年到2018年这十年间全球卫星产业产值从1440亿增长到2774亿,接近3倍,十年复合增长6.8%

遥感卫星市场应该是通信、导航、遥感三大细分市场中发展最快的市场。2010年到2018年全球遥感卫星服务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8.3%,高于全球卫星产业总体6.8%的增长速度。

遥感的发展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看出来,就是遥感卫星发射的比例在持续上升,遥感卫星数量直接反映了遥感产业的活跃程度,遥感卫星发射数量在2012年时只占整个发射数量的15%,到了2018年上升到39%,全球遥感卫星数量达到了569颗,成为仅次于通信卫星的主要卫星类别。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智慧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张长江在大会上发布了“蔚蓝计划”,定位就是通过围绕工程研讨、展示、学术交流、合作以及牵引做好遥感产业布局、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以系统工程方式实现园区产业科学布局和集群发展。愿景就是在国内建设10个以上的园区,打造100亿的母基金,然后做到千亿万亿的一个产业规模。该计划由中国遥感产业联盟发起,联盟的其他单位及中实集团参与。

在谈到航天的产业化时,中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弘说:遥感也好,航天也好,都离不开资本。没有资本任何一项技术要产业化也是很难的。过去航天的发展基本靠国家的投入。还没有一个产业化概念,只是称航天事业。但是真正的产业化,也就是需要军转民,航天民用,商业发展。从资本角度上讲,资本要投资,首先要考虑它的商业化,可行性。投资要有耐心,产业发展要有耐心。航天是一个长期的投资,是一个投入很大的产业,也是一个投资回报周期很长的产业。如果说一些急功近利的资本进来的话,对这个产业从业人员的压力是很大的,对产业化,不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力量。

全球1小时达  助推大规模开发太空的新时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包为民,对于发展高可靠低成本进出空间技术、迎接太空经济时代,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空间系统建设进入新时代。包为民举例说,人类步行每小时五六公里,高铁每小时约300公里,飞机每小时约700公里,而航天技术可以助推人类1小时到达全球,极大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如果能像飞机一样实现重复性航班化运营,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航天运输一次性使用带来的昂贵费用问题。

地月空间经济区是指人类探索和开发利用地月空间资源所从事的创造性的,提供有价值和收益的研发、生产、制造、试验以及服务活动的总称、集合。包为民团队推算,到2030年、2040年、2050年,地月空间经济区总产值将分别达到人民币5万亿元、19万亿元、93万亿元。地月空间经济区的发展不但能够直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带动陆地经济和海洋经济的发展,进而包括陆地经济、海洋经济和地月经济整个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的确具有超乎想象的发展空间。

不断进步的技术,为地月空间经济区以及更广意义上的太空经济奠定日益坚实的基础。不经意之间,人类已然迎来大规模进出空间和大规模开发太空的新时代。

来源:中国科技网

编辑:陈晨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科技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