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稻谷济世,赤心为民:愿创新领域出更多袁隆平式科技英才
2021-06-25 23:56:18 字号: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到今天,袁隆平院士离开我们整整五周了。

时间过的真快,五周时间仿佛“眨眼间”。这段时间里,我和其他人一样,渐渐消化和接受了袁院士离开了我们的事实。但因为和院士有过很多的工作接触,也让他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而无法忘却,甚至我还时常有种他仍在我们身边的感觉。

院士的一生,兢兢业业,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鞠躬尽瘁,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杰出贡献。他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留下的科研财富,他的科学精神以及高尚品格,最终成就了一位值得我们十分敬重和爱戴的伟大科学家。

图片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院士离世后,全国人民自发地深切哀悼与缅怀。长沙更是“倾尽一城花,只为送一人”。整座城市阴雨连绵,一如人们痛失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哀痛心情。

今天,我的心情有些无法言表。我特别想写点什么,来表达自己对院士的敬重和思念。几经斟酌,我就以一名科技战线工作者的身份,追忆我们和院士接触中的二三事。

在诸多人们的心中,袁隆平院士是科技界的泰山北斗,和“当代神农”般的存在。即便用“再世佛陀”形容他,也似乎毫不过分。

现在的青年们,出生在一个平安幸福和物质富足的年代,可能都没有真正体会过何为饥饿。但是,像我这样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甚至比我出生更早的人们,应该对饥饿有着不愿回首的痛苦记忆。

1960年前后,我们国家正经历三年困难时期,闹大饥荒,吃不饱饭是常事。现在有的时候,我会听到有孩子说:“爸爸妈妈,怎么还不开饭,都饿死人了”。这是一句夸张的表达孩子饿了要吃饭心情的语言。但是在那个年代,“饿死人了”是真切的事实。

袁隆平院士在自述时候曾说起,“我至少亲眼看见5个人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那种凄惨的场景对我有很大的刺激”。也是基于对这样饥饿场景经历的触动和震撼,他立誓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要以科技的力量让人们吃上饱饭。

图片

袁隆平院士和学生在试验田。

在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坚持不懈努力下,今天我们的中国碗才能盛满中国粮,人民才有了能吃饱饭的安全感。

没有亲身经历,或许没有那么深刻的体会。所以我们那一代人应该说,是真切体会吃上饱饭带来的幸福感的一代人。

今天我谈起这种感受,不是在讲道理,而是发自肺腑感恩这样伟大的科技创举。现在,我也成为了科技战线工作者中的一员。我很想说,科技工作者最幸福和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能用科技造福人类,点亮人民的美好生活。

就像袁院士,他有着一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子之心,祖国和人民急切需要的,就是他迫切想要通过自己的科研工作去全力解决的。最终,他和众多农业科研工作者一起,解决了人们吃饭的难题。我想,我们科技工作者,应该学习和坚守他这样的初心。 

再分享两则发生在我们和院士工作交往中,让我很感动的故事。一则关于“布道”,一则关于“提携后辈”。

和袁院士有过工作来往的人都知道,每每听到超级杂交稻科研工作的相关进展或新发现,他都会高兴得像个孩子,兴奋起来甚至会手舞足蹈。而我的亲身经历还包括,只要他想和你交流自己的科研工作,他能做个“不请自来”的专家。

2015年11月5日,我们在湖南长沙举行“2015年度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新闻发布会”,发布的十大科技重大专项中,就有袁隆平院士主持的超级杂交稻科技重大专项。

考虑到袁院士年龄偏高,我们也不愿因为一场发布会,耽误他宝贵的科研时间,因此没有邀请他亲自到场支持。

但让我们特别意外和深深感动的是,在那天发布会开始的前几分钟,袁院士在身边人搀扶下走进了发布会现场。他的到来令全场沸腾。激动之余,众人赶紧上前将他搀扶上了主席台。

图片

2015年11月,袁隆平院士出席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他说,要在三年内实现超级杂交稻每公顷产量17吨。

袁院士十分珍惜科研时间,也不热衷出席新闻发布会,不爱在发布会后接受媒体采访。但就是这样的他,竟然对一场只是由他主持科研项目的发布会做到了“不请自来”。发布会结束后,他还罕见地驻足接受了媒体围追堵截下的新闻采访,畅谈他的新科研攻关目标。

无论发布会中答记者问,还是会后接受采访,他满眼神采奕奕,言语间都透露着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与痴狂。

我知道,那天他是为了给他新科研攻关目标公开“代言”而来的。但这一“不请自来”的举动,深深反映他对项目高度重视的同时,还体现了他的气度与情怀。他只关注科研内容本身是否值得与人交流,完全不在意是否邀请他出席和分享,也完全没有大腕级科学家的架子和排场。

他也是个乐于提携后辈的人。

2018年国家奖励答辩。正逢有一个湖南的项目,我们想邀请他作为提名单位代表参加。但和2015年那场发布会一样,我们也担心他年事已高,可能不会答应参与。不过,考虑到这是一场重要答辩,我们还是带着试试看的心理,向袁院士发出了诚挚邀请,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答辩那一天,又发生了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一幕。

88岁高龄的袁院士,没有人陪同,一个人最先缓缓地走进了湖南省科技厅的大楼,来参加国家奖励视频答辩。主持项目的主角,其实不是他。为奖掖后学,他不辞辛劳也毫不计较。

他值得我们记得的故事太多。故事背后,他的科研工作和个人品德,都值得我们敬仰、学习和缅怀。我曾代表湖南省科技厅,在院士90岁华诞“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研讨会”上,送过一副对联作为贺礼和祝福。上联为“隆德秉初心寿齐峻岳”,下联“平畴生瑞穗功绍神农”。我很希望,我们科技战线工作者,在缅怀伟大科学家的同时,学习他一切以祖国和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成科研之事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学习他甘于奉献,乐于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宝贵科研品质。

图片

在袁隆平院士90岁华诞之际,笔者代表湖南省科技厅为袁老送上对联。

最近,获悉袁隆平院士团队正着力于接过他的衣钵,续写“袁梦”。我想,一辈子稻谷济世、赤心为民的袁隆平院士应该会感到很欣慰。同时,带着一点私心,期盼湖南能出更多这样心中有祖国,有人民,科研致力于造福全人类的科技英才,为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实施,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

最后,谨以此文,寄托我的深切思念和缅怀。袁院士,愿您在天堂里,还会看着我们。我想,有一天,您一定能看到我们在禾下乘凉,也一定能看到,您辛苦一生的杂交水稻事业,会发展遍布全世界。

(本文作者: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童旭东)

来源:湖南省科技厅

作者:童旭东

编辑:廖晨昊

点击查看全文
稻谷济世,赤心为民:愿创新领域出更多袁隆平式科技英才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