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任务。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既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系的关键,也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我国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但面临要素配置碎片化、产学研协同断链、制度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等问题,需通过科技、政策、生态协同创新释放企业创新潜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制度供给是否精准匹配创新实践,直接决定了企业创新活力的持续性与爆发力。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为企业营造稳定、公平、可预期的创新环境,是推动科技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支撑。
破除制度性障碍是释放企业创新潜能的首要前提。现行科研管理依然沿袭计划经济逻辑,立项与企业需求脱节,成果转化效率较低。资源配置由行政主导,忽视市场导向,导致院所与企业协同失衡,反映出对企业工程化能力的制度性低估。企业在科技决策中的话语权不足,国家战略难以精准传导至企业端。要打破这一困境,必须推进科技决策机制改革,推行企业需求导向立项,赋予龙头企业更多技术路线主导权。通过“企业出题、院所解题、市场阅卷”的机制,让国家战略与市场逻辑实现精准对接。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维护创新生态的核心保障。维权成本高、侵权惩戒弱,是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企业持续投入创新的信心。尤其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法律更新滞后,无法有效应对快速演化的技术挑战。新兴技术成果面临“易侵权、难举证、维权难”的制度空白。解决之道在于建立高效的全链条保护体系,强化恶意侵权惩戒,试点推行举证责任倒置机制,引入创新保险分担企业维权风险。同时,深化职务发明权益改革,让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合理分享收益,形成保护与激励并重的制度基础。
建立宽容失败的创新体制是孕育重大突破的必要条件。当前绩效导向过于强调短期见效,与颠覆性技术所需的高风险、高投入和长周期严重背离,导致企业对前沿探索普遍“心有余而力不足”。失败容错机制缺位,使企业创新倾向于保守、趋利,难以突破“从0到1”的关键瓶颈。对此,应调整考核标准,设立弹性评估周期;在重点领域建立尽职免责制度,为企业试错创新划出“安全边界”。通过设立高风险创新基金和失败追溯激励机制,释放企业探索未来的制度空间。
夯实企业创新基础支撑
夯实企业创新根基,需高效配置关键要素。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人才、资本、设施等资源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已成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优化要素配置,不仅激发企业研发活力,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推动人才要素向企业端集聚是提升创新能级的关键举措。当前科研人才结构失衡突出体现在高端研发人才在企业端的缺位,反映出现有评价体系对企业创新贡献的系统性低估。高校院所与企业间的体制壁垒不利于人才双向流动,职称评审机制学术倾向强,易忽视工程化能力和成果转化价值。科研人员转向企业缺乏制度保障,既面临薪酬落差,又缺乏职业安全。破解路径在于推动“编制保障+市场激励”融合,建立高校与企业双聘机制,改革评价标准,将转化绩效纳入考核,支持企业设立高层次研发平台,引导更多人才在产业一线发挥作用。
构建适配创新规律的金融支持体系是突破资金瓶颈的治本之策。科技企业“轻资产、回报滞后”等特点与传统金融“重抵押、快回报”偏好不符,导致初创企业融资难、成长慢。金融产品与创新需求错位,现有制度未覆盖早期高风险项目。破解难题需完善科技金融工具,如推动知识产权质押、科技成果证券化等新机制,提升金融对技术价值的识别能力,同时优化资本市场制度,为未盈利企业融资“开口子”,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本路径。
打破基础设施共享壁垒是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突破口。当前科研设备存在“建而不用”与“用而不得”并存的问题,大型设备重复建设、使用率低,而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先进实验条件。这其中的根源在于管理体制割裂、利益协调机制缺失,高校院所担心共享影响科研进度,企业顾虑技术泄露。破解之道是建立共享规则与激励机制,推动创新券、预约积分等开放使用,并强化设备信用评价。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共享平台,提供财政补贴与风险补偿,推动科研基础设施高效利用。
放大企业协同创新效能
企业创新不仅依赖资源优化配置,还需重塑创新生态。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推动企业融入更加开放、协同、可持续的创新体系,已成为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重塑创新生态有助于打通产学研用各环节,激发企业创新潜能,塑造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创新格局。
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是贯通创新链条的核心任务。当前产学研合作停留在浅层对接,缺乏持续创新合力。企业、院所、高校之间的协作不畅,分歧与风险分担机制缺失,导致创新成果难以实现市场转化。高校偏重基础研究,企业关注市场应用,二者协同性不足成为瓶颈。解决之道是强化企业主导地位,让高校院所带团队、带技术进入企业研发体系。通过优化“前补助+后奖励”模式,支持突破性技术的合作项目,推动行业创新联盟。还应共建产业学院,培养符合需求的工程化人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要素间的深度耦合。
培育崇尚长期主义的创新文化是厚植发展根基的战略工程。社会急功近利的心态与科技创新规律存在矛盾,过度追求短期回报削弱了对技术积累的耐心。科研经费过度偏向“短平快”项目,人才政策强调“帽子”而非实际贡献。应通过设立“卓越创新企业奖”,表彰长期进行技术攻关的企业,特别是持续10年以上的标杆企业,同时建立创新过程追溯奖励机制,激励基础技术研发团队。加强科技伦理教育,坚持长期主义,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提升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度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当前企业在国际技术选择与标准制定中较被动,缺乏技术自主与全球规则适应能力。应实施主动开放创新战略,支持领军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建立技术进出口“白名单”快速审查机制,推动中国技术标准纳入国际体系。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推动中国企业通过自主与开放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本文作者:钱志权,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赵积强,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钱志权 赵积强
编辑:廖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