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海报丨中国航天日,致敬航天追梦人
2025-04-24 12:52:59 字号:

海报丨中国航天日,致敬航天追梦人

55年前的今天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满载着中国人“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奔向太空

拉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波澜壮阔数十载

从神舟飞天,到载人航天

从嫦娥探月,到祝融探火

从中国航天员入住天宫

到中国北斗覆盖全球

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

用无与伦比的智慧与勇气

在广袤宇宙间不懈探索

他们追天揽月

迎着困难与挑战坚定前行

他们跨越天际

让星辰大海不再遥不可及


在这段逐梦苍穹的漫漫“长征”路上

航天湘军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

在第10个“中国航天日”之际

让我们一起领略

湖湘航天院士们的非凡风采

张履谦

他是中国第一代航天专家,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制导雷达、单脉冲导弹精密跟踪雷达、卫星超远程引导雷达。他始终心系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参与我国通信、气象、遥感、导航等应用卫星以及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研究,由他主持研制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成功实现了我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定点。耄耋之年,他仍坚守在航天事业的第一线,与多位专家一起对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方案进行了艰苦的论证工作,最终证实了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了防风险建议。

曾广商

他长期从事飞行控制执行技术研究,是中国航天推力矢量伺服控制技术主要开创者,先后负责、主持研制了多种火箭推力矢量伺服机构/系统,以及百余种伺服动力、控制、测量器件,带领团队攻克了大型液体火箭推力矢量控制的集成天/地两种能源的整体式动压校正电液伺服机构、机械反馈式第二代电液伺服机构、氢气液压伺服系统、固体火箭推力矢量控制的燃气液电一体化伺服系统等技术,成功将我国火箭推力矢量伺服控制技术和高超音速气动操纵面控制技术推进到世界先进水平。

周建平

他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见证者、亲历者和推动者。自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以来,他便深度参与其中,参与组织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和飞行试验技术工作,主持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全面技术工作,带领团队突破和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交会对接技术、在轨补加技术等关键技术,为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行以及神舟十三号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对接等任务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孟飞

他是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长期从事空间飞行器系统总体、控制系统和高可靠控制计算机在空间飞行器系统和高可靠控制计算机等领域研究,提出了空间飞行器月地高速再入返回系统方法、空间控制计算机容错方法,突破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等关键技术,带领团队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携带样品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等一系列壮举,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赤

他是我国探月工程四期首席科学家,主导建设了夸父一号、子午工程二期等多个国家重要空间科学项目,带领中国空间科学不断取得突破。在长期对空间物理过程、预报模式等开展研究的基础上,他带领团队初步构建了中国空间天气数值预报模式,开展有效载荷系统研制,在探月探火、载人空间站、风云海洋系列卫星等任务中作出了关键贡献。

李东旭

她长期从事航天器振动控制研究,在分散化振动控制理论与方法,飞行器结构动力学与控制,人行为的感知、传递与控制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她从二胡调弦定音中获得灵感,带领团队研制出一种能有效防止卫星太阳能帆板振动问题的装置,为提高我国大型航天器姿态指向精度和稳定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于登云

他是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是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工程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和规划者,参加或主持了我国通信卫星、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30余个航天器研制,解决了多项航天器系统工程、动力学与控制关键性问题,在中国探月路上树起了首次在月球软着陆、首次月面起飞、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等一座座里程碑。

杨长风

他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长期从事遥感、通信、导航等多类航天系统建设推广工作,全程参加或主持北斗一号试验系统、北斗二号区域系统、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的论证设计、工程建设和组织管理工作,是北斗系统主要总体设计者和工程管理者,主持创建了以Ka高精度星间链路、全球异构混合星座为核心的卫星导航新体制,为建成世界一流北斗作出了重要贡献。


策划:冯劲帆

文案:廖晨昊 王蓉

设计:廖晨昊

来源:红网

作者:廖晨昊 王蓉

编辑:李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