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免疫疗法治疗食物过敏是好是坏?

来源:科学网 作者:辛雨 编辑:曾映雪 2018-10-29 17:25:26
时刻新闻
—分享—

数据显示,美国有1%~2%的人对花生过敏,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等国家中对花生过敏的人数增加了两倍。与此同时,对其它食物(如牛奶、坚果等)过敏的人数也在增加。然而,食物过敏人数不断增长的原因尚不清楚。

近日,美国《科学》杂志撰文聚焦了针对食物过敏的口服免疫疗法,并探讨了该疗法的疗效与隐患。

食物过敏需严防“中招”

食物过敏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尽管因食物过敏而死亡的情况并不多见,死于食物过敏的风险甚至低于被闪电击中的风险,但是食物过敏引发的反应让过敏者非常“痛苦”。食物过敏防不胜防,有时候不直接吃,也会“中招”。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医师王良录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根据反应发生机制的不同,可以将食物过敏反应分为速发型反应和迟发型反应。其中速发型过敏反应是常见的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部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肠胃炎以及湿疹、荨麻疹等,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发生食物过敏反应的比例较高。

当一个对某种食物过敏的孩子食用或接触该食物后,食物中的蛋白质从消化道进入血液。体内的免疫球蛋白E(IgE)与组织中的白细胞结合,能识别食物中的过敏原。IgE激活白细胞,释放组胺和其他化学物质。在呼吸道中,这种反应可能导致哮喘;在肠道中,可能导致呕吐;在皮肤中,可能导致荨麻疹……

许多食物过敏的儿童为避免发生过敏反应,不得不避开食用与过敏原相关的食品。多数情况下,他们的三餐被小心翼翼地“禁锢”于家中,以防“中招”。

免疫疗法解开过敏“束缚”?

“目前针对食物过敏的治疗方案是‘禁食’过敏食物。”王良录说。除了针对食物过敏反应的处理,临床上并没有一致认可的治疗措施。

几十年来,在这个除了“回避”过敏原,无法给病人提供其他治疗的领域里,免疫疗法或许会带来巨大转变。免疫疗法的目的是破坏那些失控的细胞。有研究表明,注射过敏疫苗可以通过提高某些T细胞的水平,抑制IgE的产生,从而控制过敏反应。

如今,全世界约有3000余人正在接受一种食物过敏的口服免疫疗法,该疗法通过让过敏人群长期口服小剂量的过敏食物,“锻炼”对过敏原的耐受能力,以保证过敏人群在意外接触少量过敏原时,不至于发生危险。

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儿童过敏免疫学家Hugh Sampson说:“从早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来看,这种食物过敏的免疫疗法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多年来,Sampson一直在研究食物过敏的免疫疗法。他表示,经过6至12个月的治疗,大约70%~80%的患者可以比以前承受更高剂量的过敏原食物。实验室数据显示,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摄入过敏原似乎会降低过敏人群体内白细胞的活性。这种免疫疗法还会产生其它的免疫球蛋白,如能够进一步抑制白细胞活性的IgG4,以及防止食物过敏原从肠道逃逸的IgA。

“随着这种免疫疗法越来越接近主流,我们能够看到那些生活受限的儿童不再被束缚家中,可以重新回到同龄人的队伍中欢乐玩耍,也可以看到他们第一次与家人一起去中餐厅吃饭……”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儿科过敏免疫学家Corinne Keet说,“但是,与这些喜悦交织在一起的,是对此种疗法的担忧,担忧这种疗法可能造成的伤害。”

免疫疗法危险重重

“这种疗法并不完美,只是1.0版本。”埃默里大学儿科过敏免疫学家Brian Vickery说。口服免疫疗法的严格之处在于,必须无限期地持续下去,而此疗法的风险,就是会发生过敏反应。

有免疫学家认为,身体活动或疾病等外部压力会使过敏原更容易渗透肠道,促使更多的免疫治疗剂量进入血液,从而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去年,一名儿童在日本神奈川儿童医疗中心参加了牛奶过敏免疫疗法的试验。治疗前,他的牛奶耐受量不到8ml,后来,他可以安全摄入135毫升的牛奶。在维持治疗3个月后的一天,他口服药物后,很快产生了疼痛。几分钟后,他停止了呼吸,经抢救后心跳恢复,但脑部严重受损。这也是迄今为止免疫疗法最悲惨数据。

与此同时,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免疫疗法是如何起作用的,也不知道何种类型的过敏者,最有可能受到免疫疗法的帮助或伤害。“我认为,对于一个普通的食物过敏儿童来说,还不能确定这种口服免疫治疗是否真的有帮助。”Keet说。

对此,王良录表示,免疫治疗食物过敏是通过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控制机体对过敏原的反应。从目前的研究数据来看,具有一定效果,但目前该疗法仍处于科研阶段,并没有广泛应用此方法进行食物过敏的治疗。

“免疫治疗是研究食物过敏疗法的一个发展方向。由于目前相关机制尚不明确,无法判断食物过敏人群经过免疫治疗后,能否像正常人一样进食。因此,难以判断此疗法是否有望成为今后治疗食物过敏的方法。”王良录说。(辛雨)

来源:科学网

作者:辛雨

编辑:曾映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科技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