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再多的悲悯之心也不足以“编辑”婴儿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俞慧友 编辑:曾映雪 2018-11-29 08:37:22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报记者 俞慧友

26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宣布,一对经基因编辑,“去除”了艾滋病易感的双胞胎婴儿诞生。一时间舆论哗然,学界、法律界谴责蔓延于各大媒体平台。

这样的谴责,贺建奎早有预期。在媒体发布的一段贺建奎对这一临床试验来龙去脉的英文视频解释中,他提出了对实施胚胎基因手术的五个基本准则,为首的则是“悲悯之心”。他也坚信,“伦理将站在我们这一边”。

不过,“悲悯之心”足以“编辑”婴儿吗?

基因编辑:未来可期却尚不可期

“目前来看,在辅助‘优生优育’上,临床技术应用较成熟的主要是基因检测‘排除’技术。当然,必须肯定,基因编辑技术在遗传病治疗上有非常可期的应用前景。科学家才积极的进行相关研究。不过,目前这一技术并没成熟到‘育人’的临床阶段。”27日,中信湘雅医院院长、卢光琇教授团队核心专家林戈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这一观点,与贺建奎事件犯学界众怒的主要聚焦点无异。但在贺建奎具“先见之明”的解释里,这些问题依然解决的非常完美。他解释称,去除CCR5基因后的胚胎,在放回母体前已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评估,结果显示手术“如预想的安全”。此后,密切监护下的胎儿发育正常。孩子出生后的全基因组深测序,还再次证实了此次基因手术的安全性。基因编辑后的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安全、健康。

“不可思议”,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大力表示。他认为,这是对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领域的不负责任。毕竟没任何研究证明,CCR5基因对人类一定是可有可无的。同时,难以预见在中国人群中形成CCR5突变后是否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更重点的是,贺建奎的研究并非以“基因治疗”为目的,也不是现代科技下,艾滋病患者生育健康后代“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此争议,非世界首例试管婴儿之彼争议

除证明自己的技术和结果没问题,贺建奎还提出了这一研究“恰当”的理由:作为一名父亲,他对诸如艾滋病等病毒感染患者被歧视、对生育后代的恐惧,所怀有的“悲悯之心”。期望通过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改变这样家庭的命运。他也提出,“媒体曾报道首例试管婴儿的出生,当时也一度有争议。但四十年来法规、社会道德与试管技术的一同发展,已帮助800多万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他深信基因手术在未来二三十年后也将合情合理。

对此林戈并不认同。他称,世界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的确存在伦理争议,甚至有人认为试管婴儿可能是“怪物”。但这一辅助生殖技术的本质是治疗不孕不育。

而现下学界争议,除了伦理,还有基于基因编辑技术本身没成熟到应用于人体临床的程度。因此,即便现下临床上有诸多亟待解决的基因病,但也绝不能贸然使用不够成熟的技术于人类繁殖。

林戈还补充介绍,国际上和我国,都允许对早期胚胎进行科学研究,包括基于对人类发育过程了解的需要,对正常胚胎的研究。但根据我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规定,“禁止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配子、合子和胚胎进行基因操作。”

(科技日报长沙11月27日电)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俞慧友

编辑:曾映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科技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