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记者探访渤海粮仓:科技让盐碱地农业增产增收

来源:央广网 作者:刘璐 吴思妤 编辑:马娅 2019-03-01 08:26:59
时刻新闻
—分享—

央广网北京2月28日消息(记者刘璐 河北沧州台吴思妤)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眼下正是冬小麦生长关键时期,位于河北的国家级“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大片的中低产农田和盐碱地被利用起来,种植抗旱耐盐小麦品种,截止2018年底,渤海粮仓突破了增产60亿斤的目标。

优良的品种、成熟的技术、高端的人才,让渤海粮仓从多打粮到农民多增收,再到优质高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依靠科技创新,“渤海粮仓”的发展方向也在发生着变化。

2月的北方,虽然已经立春,但寒风中依旧带有一丝凉意,在“渤海粮仓”中国科学院南皮试验站的试验田里,冬小麦早已冒出尖尖的绿芽,从脚下坚硬的泥土中破土而出,给春寒料峭的的燕赵大地增加了一丝生机。

工作人员:现在小麦已经到了返青的季节。陇上这排的是小麦的科研编码,每个区域的土壤盐分都不同。

“渤海粮仓”是我国2013年启动的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通过研发、集成、示范推广耐盐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等,提高环渤海低平原区4000万亩中低产田、1000万亩盐碱荒地的粮食增产能力。河北沧州作为“渤海粮仓”项目的发源地,也是项目实施的核心区。“渤海粮仓”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孙宏勇介绍,截止到目前,项目实施已经5年了,盐碱地上高产的梦想已经照进现实。

孙宏勇:2018年6月,“渤海粮仓”整个项目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2017年在这个区域95个县市推广了三千多万亩,粮食增产60多亿斤。同时还节约了淡水,其中很多关键技术是关于水的。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科学确定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健全保障体系,提高国内安全保障能力。孙宏勇表示,我国是人口大国,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中挖掘增产潜力,已成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

孙宏勇:粮食增产到一定程度会有拐点,高产田增产的潜力肯定没有中低产田大。结合国家的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全国要增产粮食1000亿斤,具体在环渤海区域,到2020年要增产100亿斤。主要措施包括扩面积、增单产、水保障,这个区域最大的制约条件就是水。我们要通过科技的力量,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

中低产田指的是瘠薄盐碱地块。沧州当地农民有一句谚语:“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话道出了在这里种粮的艰难。那么,科学家们又是通过怎样的试验,让盐碱地变成万顷良田的呢?孙宏勇直言:培育优质的“种”、使用绿色的“肥”,找到灌溉用的“水”,解决种庄稼的“土”。

孙宏勇:说实话就是:土、肥、水、种。土壤是盐碱土,比较贫瘠,通过试验进行改良、提升地力、提升有机质;肥是专有肥,推进减肥减药,保持作物高效利用。保障用水,积蓄雨水,用好咸水,做好节水。种是良种,是优质、节水、抗盐的品种。

尽管淡水资源匮乏,但在沧州、唐山等地的盐碱荒地上,咸水资源却非常丰富,且利用率不足5%。为了找到破解河北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的“增产钥匙”,孙宏勇和其他科研人员一道,从咸水上做文章,开始了长达30年的技术攻关。孙宏勇告诉记者,农业科研,除了扎实的学术水平,更需要俯身甘为孺子牛的态度。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试验田里,春夏秋冬,要耐得住艰苦,守得住寂寞。

孙宏勇:2014年下了一场雨,玉米绝产了,好多试验成果白费了。国家对科研支持力度比较大,之前一位老科学家对我说,做农业科研,有一种精神叫传承。技术可以创新,但是老科学家的精神,都是一代一代的传过来的。

长期以来,守着环渤海地区的中低产田和盐碱地就意味着饿肚子,许多青壮年选择了外出打工。但随着“渤海粮仓”效益愈发显著,粮食增产引发的“化学反应”也不断显现。实验室里的增产成果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南皮县的村民王洪星就率先尝到了甜头。

王洪星:现在种改良后的品种,水源各方面都充足,增产不少。

就这样,从试验站走向万亩田的科研成果率先在南皮县推开。“渤海粮仓”工程在南皮的经济社会效益显著。2015年,在南皮县沿正港路两侧区域,西起刘八里乡、东至乌马营镇,一座规划面积约27万亩的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开建。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刘连怀表示,核心区将着力“两园、三区、两网、一线”布局,重点发展良种种业、高效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四大产业。

刘连怀:我们在南皮县推广高效种植面积大概50万亩,节水3千万方,经营主体很多,有种植合作社、养殖合作社、农业服务合作社等。县里还有龙头企业,比如面粉,直接本地加工,和农户签订协议。

从最初的多打粮,到让农民多增收,再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扎根盐碱荒地20多年,孙宏勇坦言,自己对“渤海粮仓”的认识正在层层递进。渤海粮仓正在成长为国家战略科技新力量,带动农民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和畜牧产品深加工、循环农业与生态旅游等环节上就业创业。

孙宏勇:针对当前形势,要稳定粮食产量,针对不同区域特点节水提质增效。国家现在提出奶业振兴,以后有人要提供饲料,我们在盐碱地上种植苜蓿,进行农牧结合。养猪的废弃物处理不好会产生污染,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解决这些污染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失衡,依靠科技创新,改造和利用好边际土地,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截至今年,“渤海粮仓”工程一期完美收官,距离二期任务目标实现还有短短的不到2年时间。前方,更多挑战仍在等待着“渤海粮仓”的建设者们。

孙宏勇:农业科研周期比较长,需要稳定的积累、新的技术和更多人的关心,下一步,我们要针对这个区域的主要问题做科研,让技术形成生产力,和产业结合,服务区域农业发展,要做到绿色、优质、高效。

来源:央广网

作者:刘璐 吴思妤

编辑:马娅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科技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