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特别报道|不破不立,将改革进行到底——湖南科技体制改革思辨录(四)

来源:科技湖南 编辑:陈晨 2019-12-10 13:32:14
时刻新闻
—分享—

科学研究是最具创造性的活动,也是最依赖创新激情的活动。70年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湖南科技工作者,一路筚路蓝缕,一路铿锵迈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向科学进军”,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从“科学的春天”逐步走向创新的盛世。

一滴水珠,能映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朵浪花,能显示出大海的壮阔。

湖南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亦是如此。

从一个企业的嬗变里,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从一项制度的变革中,能看到产业的巨变……

让“科技重器”开门迎客——盘活科技资源啃下体制改革“硬骨头”

每到农忙时节,湖南化工研究院(下称“化工院”)大院里,其全资子公司湖南加法检测有限公司(下称“加法公司”)的样品接待站,送样品的人排成了队,一份份待检测的样品堆成了“小山”,接样人员忙着用扫码枪编号、封样、分发到各检测实验室;

走进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矿冶院”)分析检测中心,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智能能谱与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一体化系统、X-射线衍射仪、矿物参数自动分析仪等“高大上”的仪器高效运转着,为来自全国的高校、企业提供着技术支持;

……

▲长沙矿冶院分析检测中心接待室照片(矿冶院 供图)

当前,共享经济风起云涌,共享理念深入人心。殊不知,在湖南的大型科研仪器领域,共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从那时起,湖南省科技部门就一直在试图解决以大型科研仪器为代表的科技资源配置和管理不顺的问题。在几十年的发展中,这块科技体制改革的“硬骨头”已经逐渐被拿下,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在省内可谓是风生水起。

从“吃闭门羹”到“敞开大门”

1980年,湖南省大型科研仪器管理和开放共享建设工作起步。但直到2001年,该项工作因为种种原因进展并不顺利。

2001年,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对21家省科技厅直属科研院所的大型科研仪器使用和配置情况进行全面调研。2002年9月,两部门联合向全省下发了湖南省级科研院所共建共享设备管理暂行办法和使用细则,并建立“湖南省大型科研仪器共建共享技术服务平台”。但遗憾的是,该平台项目建设期结束后,由于没有稳定的机构、人员和经费,推进工作一度陷入停滞。

然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关系到科研资源潜能的释放,关系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开放共享势在必行!

“起步非常艰难。2003年我调到这里工作时,连台电脑都没有,还是去向兄弟单位要了两台被淘汰的旧电脑,才有了办公‘武器’。” 湖南省大型精密仪器管理办公室(下称“大仪办”)负责人王丽萍回忆过往,颇为唏嘘。而更让她觉得困难的,是不断地吃到各家仪器设备管理单位的“闭门羹”。

有的单位不愿意提供仪器设备数据,有的单位不愿意配合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怎么办?门一家一家地敲,道理一遍一遍地讲。

2003年,以科技厅直属科研院所为切入点的仪器设备清理和摸底调查显示:价值在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有146台套,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中,熟悉业务的不到10%。

面对严峻的形势,大仪办从2005年开始对已摸清的大型科研仪器的运行使用情况做了跟踪管理,并针对每台仪器建立了管理档案。

2006年9月,湖南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网(下称“协作网”)建立,至此湖南省的仪器管理和开放共享建设工作正式以网站的方式运行起来。首批入网的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61台套,其中2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128台套,5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82台套。进驻网站的有28家法人单位,22家检测机构。

2013年9月,《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利用与共享指数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湖南省仪器设备利用与共享指数排名全国第8,仪器共享水平的二级指标排在全国第3,利用水平指标全国第13,位于全国中上游水平。

2015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型湖南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管理数据库,定期发布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目录,制定鼓励支持中小企业运用共享目录内仪器设备的补贴制度。当年,“湖南省科研设施和仪器网络管理平台”建设项目被列为省科技重大专项,并于2018年顺利通过项目验收。

而在这几年时间里,湖南大型科研仪器共享迅速发展,各院所、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铆足了劲”,为支持科学技术研发高效率地运转起来。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大仪办 供图)

升级后的协作网更名为“湖南省科研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下称“平台”),进驻法人单位516家、包括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在内的机构1441个;仪器8700余台套;仪器应用领域已覆盖农业、林业、生物医药、材料、生态环境等24个。

而加入平台的,不乏“顶尖级”机构。湖南大学高分辨电镜中心,是世界上真正掌握软件校正物镜像差的原子成像技术的3个实验室之一,在全国享有盛名。而该中心的“领头雁”、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陈江华教授带领团队,先后为60余家企业和100多个高校的研究团队提供了电镜分析服务,积极推动先进铝合金材料的生产与应用。

如今,许多中小企业已经把平台当成了虚拟实验室,他们直接上网找仪器、找检测老师,还可以进行比较,看看哪家检测机构最适合自己,这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人力成本。2018年,平台内已有960余家单位和服务机构,提供2.7万余次服务,累计服务机时1338.36万个小时,实现服务金额5000多万元。

重“开门”,更重人

“我们的一台X-射线衍射仪用了13年,维修工程师基本没来过。”矿冶院分析检测中心主任杨林骄傲地说。

▲矿冶院X-射线衍射仪(XRD)(矿冶院 供图)

“我们的一台核磁共振波普仪用了20年,还能正常使用。”化工院常务副院长、加法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欧晓明博士也很自豪。

而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生物医学电镜实验室,一台电镜用了40年,且并不是因为故障而是有新设备替代才退休的。

是什么让只能用10年的机器永葆“青春活力”?

近年来许多大学及研究单位对水泥及水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抗侵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试图在微观形貌及微区成分领域寻求改善材料性能的机理,然而困难来自实验检测环节。“研究人员与大型仪器组组长赵晓兆一起探讨,图谱不合要求就重新做,样品没处理好就再处理,处理好再重新做图谱,如此反复终于有了突破。”杨林介绍,“他们的成果一经发表,全国的科研人员也慕名而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一名研究人员带着课题从日本回国,准备做实验数据重现,然而其实验室内一没有相关的检测设备,二没有合适的设备操作人员,在联系化工院寻求帮助后,“我们按照他的要求,提前一星期调试好设备,他来之后,仪器调试人员、检测人员协助他做实验,只用了7天就达到他想要的结果。”加法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伍音茵描述着。

在中南大学现代分析测试中心,样本筐里长期堆满了待检验的样品,而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宁肯排队等上一两个月,也一定要在这里做实验。“这里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做出来的图谱非常漂亮!我的研究就需要这样高质量的图谱!”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中南大学 供图)

是什么让这些科研人员“千里迢迢”来到湖南做实验,且能满意而归?

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同一个——重视科研仪器运营维护和实验检测人才队伍建设。

矿冶院分析检测中心大型仪器组组长赵晓兆有38年工龄,高级工程师周海波已经工作了43个年头。有两位“大工匠”坐镇,“精贵”的仪器们很少“生病”,即使有一点小问题,仪器操作人员也会及时处理。

“这得益于我们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杨林介绍,中心采取仪器设备专人专用、小团队建设模式,做到仪器操作人员就是该领域专家,不仅能独立操作、针对客户需求解决疑难杂症,还能对仪器性能、工作状态进行及时评估,做到事先预防,同时能针对问题进行诊断并解决故障。

“我们把团队中每一名成员培养成多面手,也就是要培养他们从数据提供者向问题解决者转变。”欧晓明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检测机构在帮助高校、企业实现目标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服务水平,让仪器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科学探针的效能。

“高冷”仪器暖人心

在大众眼中,安放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里的大型科研仪器是精密且复杂的,是科学家的专属。仪器共享这股风,能从实验室里吹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吗?

实际上,当你需要的时候,这些“高冷”的仪器就在身边,小到房屋环境、化妆品、珠宝首饰检测,大到关乎生命。

▲化工院里的气质联用仪,可做未知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化工院 供图)

5月24日,湖南省药品检验研究院举办药品化妆品检验公众开放日活动,长沙市燕山小学的50余名同学走进了药品化妆品检验检测实验室。“一片维生素C,如何辨别它的真假?”实验老师往一个装有维生素C液体的试管里注入了硝酸银,液体瞬间变黑,在一旁观察实验的萌娃们张大了嘴,直呼“好神奇!”

一名家住广西的12岁男孩,不明原因低热半年,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在当地反复诊疗无效后,濒临绝望的父母将孩子送入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希望能有奇迹发生。起初,医院为孩子做了多项常规检查均未明确病因,治疗效果不佳。这样下去,胸水不控制将会导致孩子呼吸困难、心跳停止。经儿科会诊,决定对孩子进行胸腔穿刺提取心包积液,进行电镜观察。最终,电镜室的吴晓英教授运用离心分层等手段收集红细胞,仔细查找后发现部分红细胞内有异常结构。

凭借多年的知识积累,以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吴晓英发现,这是热带巴贝西原虫寄生于红细胞导致皮肤感染所致。根据其检查结论,临床医生对症下药,孩子的病情很快好转。

2018年7月,一名服下农药的农村女性被送往医院抢救。由于无法确认为何种农药,抢救效果不明显,病人一直昏迷,医院建议家属将呕吐物带到检测机构进行农药检测。“即使呕吐物可能含毒性,检测人员也没有丝毫犹豫,戴上简单的防护工具,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检测。” 伍音茵为自己的同事感到自豪。

……

这样的案例非常多,在伍音茵的印象中,每年都有数起,而在医院这类机构中更是每天都在上演。那些冰冷的科研仪器里,其实也藏着最动人的温暖。那些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在作为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技术支撑的同时,也为人们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来源:科技湖南

编辑:陈晨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科技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