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特别报道|集聚“新”动能 焕发“新”活力——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崛起(一)

来源:科技湖南 编辑:陈晨 2019-12-19 09:53:34
时刻新闻
—分享—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湖南省科技厅办公室、新闻中心与发明与创新杂志社联办,强力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创新引领看湖南系列报道,从不同角度讲述科技创新湖南故事,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为早日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贡献力量。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集聚“新”动能 焕发“新”活力——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崛起》(一)成长轨迹:道路更宽广,踏上崛起新征程。

回首70年前,三湘大地一穷二白,高新技术产业的种子艰难萌芽。走过不平凡的70年,人们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化,高新技术产业正异军突起,创新型省份建设正快马加鞭。如今,创新开放的湖南,是一块发展热土,是一片兴业福地。历史,已然过去;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尤可开创。

长沙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运营管理的麓谷科技创新创业园。

成长轨迹:道路更宽广,踏上崛起新征程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中车株洲所”)超净电子设备生产车间里,一眼望不到头的智能化生产装置,正在满负荷生产各种精密电子设备,全国各地奔驰的地铁、动车和高铁的很多核心部件就在这里制造。2019 年,对每一个中车株洲所人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迎来新中国七十华诞的同时,也迎来了中车株洲所的六十周年庆。

时光回溯到六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中车株洲所的第一代创业者们响应国家加强发展铁路电气化事业的号召,从五湖四海汇聚到这个叫田心的小村庄。

“刚来的时候,没人知道这个地方,连块牌子都找不到。”在80多岁高龄的资深专家柯以诺的记忆中,初建的中车株洲所可谓家徒四壁,与理想中的科研院所大相径庭。

创业者们不畏艰难,埋头苦干,从一个个关键零部件改造开始,到整个机车电气系统整机的升级换代,在一次次失败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收获成长和进步。

中车株洲所1959年的办公地址。

2019年,中车株洲所总部大楼。

改革开放春风的到来,让万物逐渐恢复生机,中车株洲所却陷入了困局。

科研吃“大锅饭”,经费靠“吃皇粮”,待遇不如“卖盐蛋”,人才“孔雀东南飞”,面对诸多的问题,中车株洲所的决策者们意识到,危机已然来临。

“我们研究了方案,就是全部取消事业费。”已是耄耋之年的丁爱国,谈及当年的抉择,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35年前,正是这个被人称作“丁大胆”的中车株洲所所长,主持了那场“自断皇粮”的重大改革。一场科技体制改革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体制松绑后的中车株洲所,瞄准市场前沿,精准科研立项,加速推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转换。

“当时国内的内燃机车大都采用机械制动,在长度比较长的下坡路段闸瓦容易磨损,制动效果并不理想。我们研发了更稳定可靠的电阻制动技术,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第一年就赚了800万元。”丁爱国坦言,挖到第一桶金极大鼓舞了科研人员,也让中车株洲所找到了一条“科研—生产—效益”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20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鼓舞下,中车株洲所改革朝着纵深迈进,全面推进市场化运营发展,转变整体机制。

此后,改革成为中车株洲所常态,激发出无穷动力,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11年,中车株洲所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截至2018年,中车株洲所已形成四大产业板块,旗下拥有十大业务主体,培育出两家百亿级上市企业,产品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规模突破340亿元。

回顾中车株洲所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追求发展、自主创新、超越期待的奋斗史,而科技创新则是贯穿这部史诗始终的主线。

20世纪70年代末,中车株洲所将目光瞄准世界前沿技术——交流传动牵引系统。“当时,交流传动牵引系统还是个新鲜事物,但国外公司很早就开始研究,并已经商业运营了,中车株洲所也很早就意识到这项先进技术,在‘文革’结束后就开始研究了。”曾担任过中车株洲所副所长的黄济荣说,敏锐的嗅觉,为中车株洲所开启了一扇通往交流传动时代的大门。

1996年,我国第一台交流传动原型电力机车AC4000诞生,此后,国产交流传动动车组舞台群英荟萃,为中国高铁时代的到来吹响了号角。

2004年,国务院确定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战略部署。

此时的中车株洲所逐步建立了完全自主牵引电传动系统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标准,凭着深厚的技术积淀,中国株洲所积极争取,成为200公里动车组项目技术受让方,对口承担日本三菱电机牵引变流和网络控制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任务。但是,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为了摆脱对日方的依赖,我们组织了最优秀的技术骨干,投入这场战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车株洲所首席科学家丁荣军说,短短三年中,中车株洲所先后引进和消化各类技术文件1374份,各类制造图纸50套25 726张,完成了包括电子生产工艺、结构工艺、系统组装等在内的多项全新工艺技术的引进、掌握和创新,先后实现了116种材料的国产化。

苦干实干,干出精彩。

2007年4月18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国产动车组,在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时首次登场,从此,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高速列车。

2010年12月3日,装载中车株洲所“机芯”的CRH380A,高速试验跑出486.1公里最高时速,刷新了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

2017年6月26日,装载中车株洲所牵引变流器网络控制系统等八大子系统的“复兴号”在京沪线双向首发,中国高铁正式迈入具有中国血统的“复兴号”时代。

中车株洲所研制的智能轨道快运系统。

在中国高铁引进、消化、吸收这一发展历程中,中车株洲所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一条腿”坚持做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一条腿”坚持自主创新不动摇,而永磁高铁便是代表之作。

“早在2003年,我们就组建了国内第一个永磁牵引系统研发团队。”中车株洲所电气技术与材料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荣智林说,永磁技术代表着未来牵引方向。

3年后,国内首台电动汽车永磁电机诞生;8年后,永磁牵引系统在地铁首次应用;11年后,第一代高铁永磁牵引系统装车试验;12年后,第二代高铁永磁牵引系统装车试验;13年后,第三代高铁永磁牵引系统装车试验……

2018年,永磁高铁完成30万公里运营考核,各项技术指标完全满足需求。中国高铁动力技术的“永磁时代”来了。

从直流到交流再到永磁系统,从“追赶”到“领跑”,中国速度世界瞩目。

追求科技创新,永不止步。进入新时代,中车株洲所科技创新精彩迭现:全球首款智轨电车、全球首款智能驾驶新能源客车、智能抛磨机器人、PI膜、芳纶、SIC等尖端产品打破垄断……从核心部件到智能整车,从常规装备到国之重器,一系列新产品和创新科技正绽放出璀璨光华。

中车株洲所旗下SMD公司研制生产的深海挖沟机。

近年来,中车株洲所每年将不低于销售收入的8%作为科研经费,比肩世界领先企业的科研投入水平。截至2018年,中车株洲所已拥有9个国家级创新中心,累计申请专利8178项,其中发明专利5484项,科研课题转化产品比例达到85%以上,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95%以上。主持和参与起草各类标准401项,自主创新成果呈现井喷态势,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如今,“保地位,求发展”“走好两条钢轨,走出两条钢轨”“资产经营与资本运营相结合”系列战略举措扎实推行,在管理、市场、科研三条战线同时打响。

立足轨道交通主业,利用行业核心技术进行相关领域产业化延伸,打造多元产业集群,中车株洲所的变革之路,旗帜鲜明地从“路内”向“路外”辐射,一场改变产业格局的康庄大道正越走越宽。

如果说中车株洲所的沧桑之变,标志着湖南智能制造的巨大转折,那么,三湘四水正在发生的产业之变,正是这种历史转折的延伸。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在“一穷二白”、底子薄弱的基础上建立起门类齐全、实力较强的现代工业体系,全省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2.9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1 916.38亿元,年均增长12.1%,形成了3个万亿级产业、11个千亿级产业、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省工业增加值提升的同时,高技术产品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新技术企业质量数量同步提升。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上年增长47.8%,其中非公有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八成;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数、有效专利拥有量同比均增长两成以上。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809.7亿元,同比增长11.4%,高于GDP增速4.2个百分点。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湖南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脚步。

来源:科技湖南

编辑:陈晨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科技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