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日前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亚洲象生态保护项目,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野生亚洲象的实时观测和秒级预警。自然保护区正在利用科技的力量去保护与研究亚洲象这一古老而珍稀的动物,借助计算之手,他们不仅缓解了当前紧迫的人象冲突,对西双版纳雨林也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和启迪。
亚洲象保护专家一直在探索一种方式——能够实时追踪和了解象,对象进行针对性保护,同时又不需要时刻与象同行,保障自身安全,保护象群不被惊扰。
专家介绍,浪潮亚洲象生态保护系统给我们的启迪在于,科技可以让“与象为伍”成为可能。
在管护局的演示大屏前,野象专家们专注着观察着象群的一举一动和生活状态,小到饮水和象群间的交互,大到象族的行进轨迹。他们不需要再去通过大象的足印、粪便、吃剩的食物残渣推断个体数量、分布范围和饮食习惯。
基于人工智能模型,自然保护区的专家们可以对亚洲象进行全天候的观测和精准识别,精确掌握亚洲象的繁衍状态和习性变化、活动迁徙规律,不仅缓解了人象冲突,也基于观测结果为食源地优化和亚洲象国家公园的区域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同时,源源不断的亚洲象数据为物种的长期演进发展提供了精确的前瞻性参考价值,专家们可以基于任一时段的数据进行对照研究,从而能够让科研人员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发现,并开展针对性保护措施。
专家表示,任何一个物种,都不可能适应所有的环境,而是适应其所在的特定环境。当环境变化的时候,这一物种的生存也就面临着危险。栖息地不仅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活的家园,物种本身也为栖息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因素,二者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自循环的生态系统。
亚洲象是热带雨林的规划师,在雨林中穿行而过改变着雨林光照分布,亚洲象的粪便为雨林昆虫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对同域分布的其他野生动植物资源起到重要的伞护作用。
据介绍,科技不仅能够实现对亚洲象的无干扰全时段观察,更能够对栖息地环境的温度、湿度变化,食物链上下游进行长期科学监测。而对于这些变化的研究可以给物种生态学家更加立体、准确的数据参考,对保护整个生态和谐、可持续具有深远意义。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马爱平
编辑:廖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