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立足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阶段特点,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对科技创新进行了顶层设计,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形成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既成为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体系化推进科研攻关,在基础前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强化“从0到1”的原创导向,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2021年中央财政经费达到1696亿元,连续三年占全社会研发比例超过6%,是十年前的3.4倍。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战略必争领域补短板、强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速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科技支撑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深海油气、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技术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引领辐射作用不断增强,173家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1/3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按照世界银行发布的标准,我国即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进高收入国家门槛,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看得准、走得实、成效显著。
强化科技民生改善导向,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科技有力支撑新冠疫情防治,构建疫苗、中医药、中和抗体和小分子药“三道防线”,疫苗研发实现5条技术路线全覆盖,7个获批使用,3个纳入全球紧急使用清单,单抗联合药物成为全球第四个抗体药物,108款检测试剂产品上市。围绕我国多发慢性病和重大疾病开展科技攻关,I类新药数量从十多年前的不足5个增长到现在的79个,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先进诊疗技术等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90余万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一线,科技有力支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坚持以改革促创新,科技体制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更加高效顺畅。坚持“破四唯”“立新标”并举,人才培养、评价、激励、引进体制机制更趋完善,“揭榜挂帅”“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赛马制”等科研管理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完善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厚植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研诚信和学风作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坚持扩大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坚定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深化双多边政府间交流合作和创新对话,与16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关系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加快铺就,共建53家联合实验室。在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人类生命健康等领域与世界各国的联合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为世界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世纪疫情冲击、百年变局演进的新挑战,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科技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体系化布局基础研究,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王志刚,为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志刚
编辑:廖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