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致敬“她力量” |巾帼之花 “医”路盛放——湖南省女性医务科技工作者群像素描

来源:发明与创新 作者:雷蕾 彭丽南 郭星宇 编辑:廖晨昊 2022-08-19 12:08:24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2021年,科技部、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关于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的意见》,旨在充分发挥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为此,湖南省科技厅“科技湖南”微信公众号、“发明与创新杂志”学习强国号联合推出湖南科技创新“她力量”系列报道,讲述湖南省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故事。夏花绚烂的八月,值此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聚焦女性医务工作者,看见白衣之下的“她”精神,“她”智慧,“她”风采。

7月24日,着力建设成为精准医学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芙蓉实验室在长沙揭牌。曾多次参与实验室建设方案讨论的湖南省儿童医院副院长王华教授感慨不已:“精准医学方兴未艾,我们仍需不断努力,用更先进的技术把好人生第一道关。”身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产前诊断技术专家组成员、湖南省出生缺陷防治专家组副组长,王华已经在促进儿童遗传病的精准诊疗和儿童出生缺陷防控的道路上精耕细作了三十余年。

“癌细胞与机体,就像种子和土壤,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内环境关系密切。中医药治疗肿瘤,就是个体化的辨证施治,依据患者不同的问题,精准制定治疗方案,改善患者内环境‘土壤’,阻止‘变坏种子’癌细胞的生长。”精准的时机、精准的辨证、精准的方药、精准的剂量——这亦是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蒋益兰教授40年来追求的“精益求精”。

一身白大褂,一生从医路,60后的王华和蒋益兰依旧步履不停。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求索,70后的彭红和80后的潘晓玲在探索生命的奥秘中无畏前行。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彭红教授带领团队驰援长沙公共卫生救治中心;与此同时,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获评“湖南省向上向善创新创业好青年”的潘晓玲也展开了相关研究,为湖南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提出防控建议。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白衣女战士”,柔肩披甲,出征战“”,与死神和疾病对战,尽心用情,守护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

当然,还有更多的女性医务工作者,以自己的仁心妙手织密护佑生命的健康网,以自己的柔情大爱点亮患者的生命之光。

攻克疾病:

精准精诚 探索不止

很多时候,医生的职责是要成为老百姓的“望远镜”,帮助其防患于未然。

2020年8月,王华来到醴陵进行产前筛查义诊,人群中一位孕妇引起了她的注意。“她有明显的唇腭裂伴有听力损失,她上小学的女儿也有同样的情况。”而孕妇此次看诊的目的,就是想知道腹中孩子的健康。

“症状明显且遗传证据充足。”王华判断孕妇很可能患有遗传病。但奇怪的是,对母女二人进行医学遗传科检测后却没有找到原因。为了弄清问题所在,王华团队一头扎进了文献的海洋。结果发现,某医学类顶刊曾报道MN1基因突变患者具有智力障碍、颅骨发育畸形、面容异常等严重临床表现,但母女二人仅表现为唇腭裂及听力障碍,与既往报道MN1患者存在明显临床差异。

经反复研判,王华团队推测孕妇及其女儿所携带的MN1变异为功能缺失性,而既往报道患者均为MN1末端功能获得性变异,这才导致了临床表现的差异。在对患者进行二次采血后,王华团队最终通过基因表达功能实验证明了理论推测的正确性。

王华.jpg

湖南省儿童医院副院长王华。

“当前,新技术层出不穷,产前诊断已进入分子时代,我们碰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复杂,所以医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产前诊断能力,为每一个家庭的幸福负责。”身为湖南省出生缺陷协同防治科技重大专项首席技术专家,王华带领团队协同多家单位,从湖南省出生缺陷防控体系能力提升、出生缺陷病因学、出生缺陷早期预防、早期筛查诊断、早期治疗五个方面开展研究,逐步形成了“县级筛查、市级诊治、省级解难”的出生缺陷防治服务新模式,给无数患者、无数家庭带去了新的希望。

对每一位病人负责,曾获评“湖南省最美女医师”的蒋益兰坚持了40年。在她的诊室内外,总是围满了来自各地的肿瘤患者。“仔细一点,耐心一点,他们带着希望而来,我要尽心尽力为他们缓解身心疾苦。”蒋益兰温和而认真的态度也总会让病人感到熨帖。

蒋.jpg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教授蒋益兰(左)。

“难道喝了中药肿瘤就消了?”这是许多人对中药抗癌的疑惑。蒋益兰解释,中医药抗癌注重调和、注重整体,“中医药或许没有直接杀灭肿瘤,但可以扶正固本,常让患者带瘤生存,帮助他们活得长、活得好、活得有尊严。”40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研究,总结了防治肠癌验方“健脾消癌方”,并被研发成为院内制剂“肠复康颗粒”,在湖南专科医联体单位推广应用。

疗愈患者:

仁爱仁心 并肩作战

当彭红看到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时,就已经下定决心往前冲了。院内第一个报名,第一批深入一线,彭红觉得理所当然,“我是呼吸科医生,我不去谁去。”

“我其实更心疼病人和同事。”疫情暴发初期正处深冬,为确保防疫安全,病房里不能开空调,病人只能靠暖炉取暖,小护士的手一夜之间就起了冻疮,而抗“疫”初期由于各种设备尚不完善,有的医护人员甚至被迫洗了冷水澡。“冻得直哭,但没有人退缩。”

彭.jpg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彭红。

那时,身为医疗组领队的彭红每天都要给团队灌“心灵鸡汤”,也给病人加油打气。“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有祖国这个坚强后盾,有医院和科室的支持,我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一定能战胜疾病!”

最终,彭红带领医疗队成功治愈56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包括10名重症患者,且做到所有医护人员零感染。“虽然我不知道你们长什么样,也不能一一喊出你们的名字,但能感受到你们精湛的技术和护理,感谢你们!”一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痊愈后在写给彭红的感谢信中如是说。

病人们的感谢总是让彭红感动。正在记者采访时,就有一位病人家属前来送锦旗。“仁心仁术 良医惠众”,锦旗上的文字是对彭红团队的褒奖,也是彭红追求的目标。

其实,在彭红的研究领域——间质性肺病这类呼吸系统的疑难疾病中,由于成因复杂、治疗费用较高、预后效果有限,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的情绪常常十分低落。“我们不仅要致力于为病人减少病痛,还要给病人带去生活的希望和力量。”彭红说话的语气总是温柔的,但正是她温柔耐心的讲解和为病人考虑的习惯,让病人总是能顽强地与病魔对抗。多年来,她和团队致力于间质性肺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规范诊治,希望能为此类患者贡献力量。

“孩子母亲输卵管堵塞,生下这个孩子已经耗尽了心力。如果这个孩子没有救下,这个家庭就完了,请你们一定要救活她!”在衡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科病房外,朵朵(化名)的外婆握着谢飞燕的手,哭着恳求道。

身为科主任的谢飞燕安抚了伤心的老人,详细查看了孩子此前所有检查,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孩子终于转危为安。“我们不仅要救下孩子的生命,还要保证孩子高质量存活。”2021年10月,谢飞燕被评为第三届“湖南最美女医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了危重新生儿宝宝的顺利康复,我们一定竭尽所能,拼尽全力。”

授业育人:

引领引导 甘为人梯

跟着潘晓玲爬了六层楼到达她的实验室时,她有些不好意思,“我的办公室椅子不够,要不就去实验室谈吧。”

从美国知名大学回国任教的潘晓玲并没有留恋国外的良好的实验条件,反而自豪于自己的“麻雀窝”。自己的办公室里,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一把椅子,满墙的实验数据;学生的实验室里,不大的屋子里摆满了各种器材和各种实验设备,“这里的一切,包括每一卷窗帘都是我自己挑的,别小看它,它可是我们开组会时投影背景呢。”


微信图片_20220819152732.png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潘晓玲。

为了给科研配齐实验设备,也为了让学生有较好的实验环境,潘晓玲几乎把所有的经费投入到了实验室建设上。“老师非常关心我们,无论是做实验,还是写论文,她都会事无巨细,生活上也是我们的知心姐姐。”今年读博二的小佘如此“表白”。

被学生如此夸奖,潘晓玲有些赧然,但又觉得这并不算什么。“其实还是团队的力量。一人有困难,大家都会帮忙,没有什么是齐心协力解决不了的问题。”当然,潘晓玲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其中的一点是,必须要善于表达,要能将自己的学术思想清晰简明合理地传达出去。“要撕掉理工人不善言辞的标签,”潘晓玲笑言,这源自于自己的留学经历,“国外思维和中国思维不同,要如何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学术见地,让老外接受和认可,这是一门学问,但同时也是一项技能,它能帮助你更好地凝练科研课题,找到科研方向。”

同为师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晶晶一直鼓励研究生们做好基础实验、写好论文,“基础实验和论文都是科研的基石,在实验室里耐得住寂寞,在工作台前争分夺秒,严谨地对待每一个数据,用心地写下每一篇文章,这些都是他们向梦想靠近的方式。”看见学生一步步实现自己地梦想,张晶晶特别有成就感,“这是激励我始终坚守在教学岗位的动力。”

“医”路芬芳,“医”路绽放。在无影灯下,她们与死神赛跑;在诊疗室里,她们与患者同心;在显微镜前,她们与奥秘博弈……前路纵然有关山万重,翻山越岭也定然赴约,于漫漫医学路,守护灼灼生命花,这或许就是她们的坚定与信仰。



来源:发明与创新

作者:雷蕾 彭丽南 郭星宇

编辑:廖晨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科技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