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硕果繁枝满庭芳 ——“非凡十年”之中车株洲所创新发展篇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王芳 刘亚鹏 邓石华 编辑:宗倩 2022-10-12 09:32:04
时刻新闻
—分享—

漫漫十年,不过历史一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殷殷嘱托,字字铿锵。作为轨道交通自主创新的核心力量,中车株洲所牢记在心,落实于行。

非凡十年,成就非凡。中车株洲所始终坚持创新先导,主动担当国企使命,锚定“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做好“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文章,瞄准交通和能源两大领域,集中优势核心资源,勠力科研攻关,以创新之姿不断践行高质量发展,十年来,岁稔年丰,仓满廪实。

株洲所元素

遍布全球的“国家名片”

当高原“复兴号”在雪域之巅驰骋,在拉林线上留下铿锵身姿时,内蒙古哈尔乌素露天煤矿,一台台“巨无霸”式的采矿作业车正在这广袤的“无人区”有序穿梭,扬起黄沙漫天。

巍巍太行山下,朔黄铁路似一条巨型钢龙横穿太行山脉,绵延880公里,直达渤海之滨。而此时的雷州半岛附近海域,巨型大怪——智能挖沟机“水龙号”正兢兢业业,“水龙号”的旗开得胜开启了一个海缆作业的新时代。

另一片深海区域,机器人ROV在瞬息万变的强内波流之中,准确完成作业,发出了一声惊叹,如惊雷声起。

长沙地铁5号线上人来人往,这是我国首条全线采用永磁牵引系统的地铁线路,它载着城市的日新月异,奔向中国地铁的永磁时代。

在人潮里,在无人区,在山巅,在深海……华夏大地,中车株洲所创新元素随处可见;全球范围,中车株洲所创新成果无处不在。

科研攻坚,永攀高峰。

中车株洲所坚持创新驱动,深耕“器件、材料、算法”三大根技术,打造交通和能源装备“动力之芯”,让我国高铁装上自主化的牵引与控制系统,为“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作出核心贡献。

产业报国,技术先行。

中车株洲所担当大国重器,以“绿色、智能、轻量”为导向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在轨道交通、功率半导体、传感器、乘用车电驱、风光储新能源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领跑,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技术创新

攻克“卡脖子”难题

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说到底卡在了基础研究上。如何实现技术从“0”到“1”的突破?中车株洲所IGBT芯片技术的攻破给出了响亮的回复。

有着高铁“CPU”称号的大功率半导体器件IGBT,曾是长期困扰我国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高端工业装备的“卡脖子”技术。十年来,中车株洲所集约300多名科研骨干,联合国内多家高校院所开展攻关,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掌握从芯片——组件——模块——系统应用全套技术链和产品链的企业,建成了包括8英寸IGBT芯片等在内的多条产品线,形成年产36万片芯片、200万只模块的产业化能力,芯片及模块电压等级实现从低压650伏到高压6500伏全覆盖。对于保障我国高铁、智能电网、新能源的用芯安全,推动我国工业装备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的新时代形成有力支撑。

一项技术的攻破,带来整条产业链的创新升级。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等多个领域,中车株洲所自主IGBT实现批量应用,为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中车株洲所深谙此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向“卡脖子”工程发起冲锋:CBTC信号系统全球首发,补齐轨道交通核心装备最后一块短板,自动驾驶技术率先应用,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横空出世,矿卡无人驾驶开创国内先河,PI膜、SIC等尖端产品打破垄断……为中国在交通、能源、海洋等战略产业贡献株洲所智慧和力量。

创新永无止境,当前,中车株洲所瞄准交通和能源两大主业,瞄准绿色、智能、轻量三大方向,融合大数据、互联网、5G等前沿和基础性技术,开展新一轮的创新布局,实现从“跟随者”到“并跑者”乃至“领跑者”的转变。

人才创新

强劲智力引擎

山高人为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良好的环境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是汇集人才的“聚宝盆”。作为我国轨道交通历代牵引动力技术变革的引领者、高铁“国家名片”的核心力量、减振降噪高分子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中车株洲所拥有1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海外研发中心和1名院士领衔的近7000名科技人才队伍,构建了各类优秀人才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沃土。

能有人者,无敌于天下。

中车株洲所瞄准全球资源,与剑桥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等建立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与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共建人才培养特区。十年来,一共招聘培养200多位博士,3000余名高层次人才,充实了企业创新源头活水,为株洲所在“器件、材料、算法”技术的深化研究中如虎添翼。

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

中车智行公司获批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开启“中车第一改”,随后轨道交通产业(时代电气)、智轨、半导体、奇宏散热等产业实施了股权类激励。“科技跟投机制”实现了共性技术研究团队与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超过1600名核心骨干员工成为与企业同发展、共成长的事业“合伙人”。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的根本在人才。中车株洲所通过引进、激励、培养等战略,激起人才活水奔涌,令“智力引擎”成为创新发展的强劲助推。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王芳 刘亚鹏 邓石华

编辑:宗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科技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