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7日深夜,伴着淅淅沥沥的秋雨,您与世长辞。作为中国科学界当之无愧的一面旗帜,您的逝世,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大损失。
1957年,您被国家选派到苏联杜布那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基本粒子物理研究。在此期间,您建立了极化粒子反应的相对论性理论,是国际上基本粒子相对论螺旋振幅分析的开创者;您推导和证明了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奠基者之一。
您的一生以家国情怀为底色。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听闻苏联撤走专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的您表示,要立即回国参加原子弹研究。您在决心书中写道:“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愿意放弃自己做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从1961年到1979年,从32岁到50岁,您将自己最富有研究激情和创造力的岁月奉献给了我国核武器事业。您奋战在理论研究和设计的第一线,为我国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研制成功和核武器的设计、定型立下了不朽功勋。
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时,为了一个关键数据,科研人员耗时半年多,反复计算了9次,结果总是和苏联专家之前透露的数据对不上。您创造性地运用“最大功原理”,论证了苏联专家的数据不可能,从理论上支持了我们自己的计算结果。
您不仅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还是一位卓越的科技领导者,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科学家,您在制订和实施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支持和创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建设大科学装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您曾说:“一个民族要从精神上站立起来,必须要有自信,必须要有伟大的科学家和重大发明来提升整个民族精神和自信心。”如今,虽然您已离开了我们,但您杰出的科学成就将永载史册,您崇高的精神风范将永远指引和激励后来人。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陆成宽
编辑:廖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