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大学城是指高等院校相对集中分布的城市片区,普遍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创新活跃、学术交流频繁,成为所在城市的人文地理标志。
兼有历史文化积淀和绿水青山生态的岳麓山大学城近年来发展成效显著,但相比国内外知名大学城,差距客观存在,发展瓶颈有待破解。在创新创业加快推进的时代,如何对岳麓山大学城进行提质建设、将其打造成双创型大学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科技引领大学城。
好的大学城不仅是科技创新活跃片区,同时还是能够带动所在区域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头。比如英国剑桥大学城就以其卓越的自然科学成就而享誉世界。岳麓山大学城现已拥有国家超算中心等120余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12万多名科技人员,科技成果众多,不少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全球科技日新月异的浪潮中,岳麓山大学城不能止步不前,而应充分利用位于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地缘优势,把握政策机遇,重点在新材料和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不断激发科学创造的活力和潜力,建成自主创新的策源地和成果孵化转化的基地:采取协同创新模式,推动高校、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依靠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将科技优势转换成生产优势;建立科研工作者与企业家联系平台和合作机制,引进科技型企业,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需求、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建立科研工作者创业机制,培育科研型企业家。
——以教育夯实大学城。
发展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是大学城与生俱来的根本功能。实践证明,依靠产业发展起来的城区,往往会经历由兴转衰再转型的道路。大学城则不同,高等教育让大学城源源不断地散发出活力。岳麓山大学城现有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已有学科优势,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业头脑和拼搏精神的大学生,孕育更多社会各领域亟须的优秀人才;要使大学城各高校从孤立的个体走向携手共建的道路,拆除彼此间的“围墙”,加强联系、增进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形成一个各自特色鲜明又彼此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不断扩大岳麓山大学城在高等教育界的影响力;要在巩固发展已有高等教育品牌的同时,用全球化视野规划打造新品牌、国际教育品牌,靠品牌吸引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教育精英、莘莘学子慕名而来就教兴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产生世界影响。
——以文化浸润大学城。
《墨子·所染》有言:“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有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就会有什么样的大学城。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营造与时俱进的良好文化氛围,对于提升岳麓山大学城品质而言十分重要。受湖湘文化浸润的岳麓山大学城,在物欲盛行的时代应坚守“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有效抵御急功近利思想的冲击;各高校应常态化联合举办文化交流传播活动,营建积极健康的人文、学术氛围,激励学生追求理想、奋发有为,不断增加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为日后走向社会、成为中流砥柱奠定良好基础。新时代的大学城不只承担研究和教育功能,还要为创客们提供施展才干的空间,因此需要营建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各种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同时营建开放的文化氛围,不断吸收新的文化理念,从而形成广博、深厚、浓烈的“文化磁场”,以文育人、以文润城,推动创新创业。
——以创新支撑大学城。
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主形成的岳麓山大学城的统筹发展,早在2000年就被列入了全省“十五”规划,经过近二十年的持续努力,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当前,随着长沙城市化的推进,岳麓山大学城的发展面临着空间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等多方面制约,迫切需要以创新破解制约。要创新建设理念,以全局观把岳麓山大学城建设成为能够更好引领区域创新、积极带动公众创业的新型大学城;要创新投入方式,加快消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瓶颈。以政府为主导,加强社会融资,引入市场主体。搭建高校与企业合作平台,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引导企业投资建设学校基础设施。建立奖励扶持机制,对高校基础设施类建设给予事后奖励;要创新社会服务,推动岳麓山大学城产业升级和功能完善,对社会服务设施进行提质改造,强化生活及健康服务职能,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提高大学城舒适度和便捷性;要拓展发展空间,抓住山、水、洲、城共融的城市空间特征,将岳麓山大学城打造成人文居住高地,因地制宜向外围拓展发展空间,建设适宜教育、科研、创新、创业的环境。
大学城以“学”为崇,以“大”为征。岳麓山大学城提质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良好人文环境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去营建、去维系。紧紧抓住科技、教育“两翼”,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岳麓山大学城定会成为我省创新创业主阵地。(执笔:周海燕)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海燕
编辑:童妙 实习生 黄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