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记者蹲点见闻|益阳赫山:现代农业起于"烂泥" 国民口粮由科技护航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编辑:刘志雄 2019-07-01 10:13:31
时刻新闻
—分享—

烂泥糊全景.jpg

今天的“烂泥湖”区域,房子和田相间错落。(来源:益阳市赫山区党史办)

_abc3945.marked.jpg

现在收割机收割的稻谷可直接运至烘干机烘干。

红网时刻 实习记者 刘志雄 记者 刘丽  通讯员 宋铁山 肖萍 益阳报道

这里是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先后举办了两届生态农业智慧乡村互联网大会,中央电视台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和“发现之旅·美丽家园”栏目先后在此取景。

这里也曾是一滩烂泥,两湖沿岸十年九溃垸,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发展缓慢,农民的温饱都是个问题,放着“凤凰来仪”的湖名不用,当地人要叫它烂泥湖。

这里是益阳市赫山区,有十大米市之一的“兰溪米市”,有隆平高科的万亩实验农田,更有几代兢兢业业的湖区农民,在这里演绎斗天斗地的农业发展大剧。

烂泥糊整治.jpg

当年的烂泥湖整治现场。(来源:益阳市赫山区党史办)

农田.marked.jpg

今天的隆平高科实验田。

四十年巨变,万亩良田生于烂泥

沧海桑田之变,在这片土地历经了数次。

1949年前,烂泥湖区域水利设施建设一片空白,人们流离失所,乞讨他乡;

1952年,时任政府整修南洞庭湖,这里开始能够耕种;

1959年相继围垦凤凰湖、来仪湖,相对缓解了湘、资两水洪涝给沿湖人民带来的灾难,每逢汛期,虽未溃垸,却导致凤凰湖撇洪河两岸的烂泥湖区洪水泛滥、内涝不断。

但时间来到1978年,这里完成了它第一次大变。1974年的益阳县,集劳动大军41万余人,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移铁臂摇”的冲天干劲,历时四年,完成烂泥湖整治。共完成劳动工日4348.17万个,开通了从36.71公里的撇洪河渠和12条总长42.61公里的支渠,取土还田2468亩,围湖造田23805亩,增加自流灌溉面积18万余亩,扩大旱涝保收面积近30万亩。

烂泥湖区洪涝灾害的威胁被从根本上解除,长年的水患变成了水利。万亩良田,由此而生。

到2018年,益阳市赫山区获批湖南省唯一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市、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几年时间,这里完成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变身。

再到2019年6月下旬的第二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赫山兰溪大米签下1.5亿订单。几十年中,烂泥湖精神被当地农民常记心头,在科技兴农时代仍激励着农人前行。

密室育种.marked.jpg

高冬生展示优质的谷种正在控温控湿的密室里培育。

农田信息化监控,每10分钟更新一次数据.marked.jpg

现代化的监控设备能每10分钟更新一次田间信息。

职业新农民,科技入田方有底气

74岁的李冬和在参与烂泥湖整治时,想象过赫山区新河沿线这里成为洞庭粮仓的样子,每家每户都有地种,都有粮收。在他的记忆里,有的是直不起来的腰和灼晒的后背,是一家人辛苦了一年也仅够温饱的收成。

但李冬和想不到也不曾想的是,儿子李旭芳,能坐在拖拉机上完成插秧和收割,能坐在空调房里完成1600亩地的药物喷洒,还能在手机屏幕上看到稻田的全状况。

李旭芳原本也只种了一亩三分地,但为了避免村里撂荒耕地被问责,与几位伙伴合作成立了益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每亩580元的价格流转2380多亩农田种植水稻。但种粮投入大、收益慢、风险高,伙伴们没几年相继撤资,农田流转面积一度缩减至五百亩。

直到他参加了赫山区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始认识到种田,能由机械提供效率、从规模里产生效益。2014年起,李旭芳相继添置植保无人机、插秧机、大型拖拉机、旋耕机、烘干机等,还建成1800平方米高标准仓库,并将种植面积稳定在1640亩左右。“这是对我的成本来说最合适的规模。”李旭芳笑称,“就算机械干了大多数的事,田多了我一个人也顾不上。”

多年前的双抢,李旭芳家7口人拼一个月也仅能“抢”完7亩地。如今,1640亩田从早稻收割到晚稻插秧,40多人在20天内就可以完成。若是行情好,这些田能给李旭芳的合作社带来近三十万元的收益。

高冬生从赫山区农业局副局长位置上退下来时,正值当时的农业部在赫山区调研。“有同事建议,包点地来种。”高冬生说,“干了大半辈子三农工作,也下田实践下。”

高冬生种地,实际已不太需要他下田了。熟知相关政策和科技水平的他,从成立中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之初,便定的科学种田的路子。买现代农机,垦现代农田,一台高速插秧机,一天能插40亩地,施肥施药除了科学配方,还由无人机及时喷洒。2017年建育秧中心,能为1万亩田供应优质的秧苗,按中储粮标准建的仓库,能储1万吨的谷子。

从田里到餐桌,一粒米能在一家公司完成它的成长和蜕变。谁来种田,怎么种田,这个高冬生从82年参加工作便开始想的问题,如今有了放心的答案。“现在种田办公司有底气嘞!”高冬生很开心地指着兰溪大米商标,高标准的生产控制带来高质量的大米,目前全赫山区已有5万亩地生产的稻米能印上“兰溪大米”商标,这个牌子能让一袋米的价格番上几番。

米仓.marked.jpg

陆续完工的万吨级标准化米仓。

现代设备.marked.jpg

从“谷”到“米”的全程机械化。

加工再赋值,兰溪米市迎来新生

谷子价格低,便加工成米再卖,有了需求,便有了大量的家庭作坊。

曾经的S308国道,车穿过兰溪这一段,全得蒙层灰。送谷的车和拉米的车,几乎堵满了整个兰溪。“小、乱、脏”的大米加工坊遍布了多个乡镇,噪音大,灰尘多,米质参差不齐,却硬是凭着极大的规模和低廉的价格,这里打出了兰溪米市的牌子。

90年代,赫山的兰溪米市兴起,成为全国十大米市之一。但那时便有人在想,仅有规模而无响亮产品名号的米市,能做到第一吗?农民们辛辛苦苦种的米,又怎能低价贱卖?

农业生产在逐渐迈入机械化、智能化,大米的加工也早早被有心的企业提上战略目标。大宏米业从90年代末开始加入家庭作坊的大军,到如今入驻兰溪粮食产业园,从未停止在大米加工上精益求精的步伐。

那时候入行门槛极低,1台壳米分离的机子就能做,彭博宁介绍,他作为大宏米业的当家人之一,亲历了兰溪米市的野蛮生长。“简单的加工,并不能产生多少价值,米价也低,做不长久。”他说。

随着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加工技术也逐年提升,现在1个人控制1套设备,能日产500吨大米,效率是14年前的48倍。单纯的量已不再能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大米加工企业开始向“高质”和“品牌”发展。

现在的谷壳,能做燃料替代燃煤,能做饲料再进行加工,更能榨出营养价值极高的米糠油。现在的兰溪米市,也随着信息化的管理和机械化的覆盖,达到了精细化加工、无污染加工、智能化加工,彻底摆脱了曾经的脏乱模样,大米加工开始为稻谷附加更高的价值。

“加工不能改变米的本质,但科技能够改变米质,能提高价值。”大宏米业总经理刘剑文说。他希望能充分利用原材料,生产多品种副产品,为产品创造附加值,“品牌很重要,品牌的溢价能给农户带来更高的收益,但要满足一整套的标准并不容易。”

现代大米加工操作系统.marked.jpg

大米加工流程可全在一面墙上进行操作。

兰溪大米.marked.jpg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赫山兰溪大米。

“四化”共助力,现代农业因此而“新”

“四化”说的是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和品牌化,赫山区现代农业的“新”,俱在此体现。

赫山现代农业基本实施规模化经营,全区的土地流转率高达72%,85%的土地绿色防抗由无人机完成,90%的收割工作交给了农机,2000多名通过新农民培训的职业农民,种了全区40多万亩地。

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提质增收的基本条件。在赫山,从种子选育播种,到移栽、防控、采摘等等均有其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规范,如符合国标的绿色蔬菜,便有50余个检测指标。

益阳市建立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以智慧农业云平台为中央枢纽,以质量安全溯源平台、病虫害监测平台、生产服务平台等功能性、支撑性的平台为依托,赫山区逐步完成了农业的数字化管理。大到10公里半径的病虫害、土壤、水质等环境监测,B2B模式的农产品销售上行,小到某天某个职业农民需要租赁农机,数字化的平台让农民们用一个APP完成了“技术从上到下、服务从下到上”。

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了农民的收益。赫山区的新型职业农民们不再仅满足于生产平价的东西,他们希望品质优异的农产品,能卖出它应有的价钱。作为全国10大米市之一的兰溪米市,率先成功认证国家地理品牌标志,从生产到加工均有标准。成功的品牌化建设,能让农产品的价格提高3到4倍。

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分组审议上指出:“要创造性开展工作,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取径于“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寄予厚望,并提出具体的期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研究和完善粮食安全政策,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从“烂泥糊”发展至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赫山区的“四化”,从根本上解决了“谁来种田”的尴尬,破解了科技入田的难题。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编辑:刘志雄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keji.rednet.cn/content/2019/06/28/562204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科技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