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年一度的湖南科技创新奖励大会如期而至,大会公布和表彰了2019年度获奖项目。获奖项目凝结着无数湖湘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彰显了湖湘智慧。这些项目和我们的生活有何关联?6月10日起,红网时刻推出《走进“高精尖”》系列报道,带你走进获奖项目背后的故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
红网时刻记者 何青 实习生 陈加宁 长沙报道
“一个科学家,一辈子能够做成一个事情就了不得了。”30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专注于“个性化医疗” 这一件事。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证实药物反应种族差异,并系统研究其发生机制,促进世界各国药政管理和新药开发对种族因素的重视。
在国内首先提出和推动“量体裁衣”个体化药物治疗,创建了我国首个个体化用药咨询中心,开发了首张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并推向市场,推动了我国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国家管理。
6月10日,一年一度的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在长沙举行,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为周宏灏颁发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谈及获奖,周宏灏表示,希望能成为“个性化医疗” 发展的一个契机,让国内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和大家一起把这个领域做起来,打造中国的技术高地。
用药也需“量体裁衣”
什么是个体化医疗模式?
“三个人喝同样多的同一种酒,有人马上就醉倒了,有人刚好微醺,还有人甚至意犹未尽。”周宏灏解释说,这和参与酒精代谢相关的酶的基因有关。若基因有变异,则代谢功能很低,人更容易醉;反之,则代谢功能很高,还能再喝。
“病人用药与喝酒同理。”周宏灏循循善诱,通常来说若病人的代谢功能高,所需用药的剂量则大;若代谢功能差,剂量则小。
“过去的治疗方式千人一面,少数药物可能会导致某些病人产生过敏和毒性反应,使得病人失去最佳的治疗时间,甚至危及生命。”周宏灏告诉记者,若能在病人用药上做到“量体裁衣”,便可以规避这种现象的发生。
基因导向性的“个体化医疗”模式,就是根据病人的基因结构信息,尤其是发生有功能影响的基因变异,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药物与剂量,以确保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研究从疑惑开始
如何接触到“个体化医疗”?周宏灏从一个疑惑说起。
1983年,周宏灏在香港的医院做高血压临床咨询时发现,同样症状的高血压患者,英国人用药的剂量要比中国人大得多,“别人不当回事,只说是中国人体重比英国人轻,而我却在心里埋下了疑惑。”
2年后,怀着这个疑惑,周宏灏到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进行关于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的研究。
经过几年攻关,他科学地证实黄种人和白种人对药物代谢和敏感性均有显著差异,并最终系统阐明了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的机制。
这一研究在国际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被国际同行誉为“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的经典研究”,并导致美国等国家相继规定新药临床试验和国外药品注册需要考虑种族因素。
从质疑“体重决定用药剂量”开始,周宏灏一步步对人类用药的种族差异和个体差异进行解密,1991年,周宏灏回到湖南医科大学,在建成国内第一个遗传药理研究所,他把研究方向扩大到民族和个体之间的差异研究。
为了完成这项研究,他带领学生跋山涉水,前往湖南、广西、云南、新疆、内蒙古等地,采集了4000多人用药后样品进行分析,并得出重要结论:不仅世界各种族用药后的反应有差异,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药物反应也不同,个体之间也因基因的变异也会不相同。
这一发现使人类科学用药进入到全新阶段,为“个体化医疗”模式的实现提供了可靠依据。
让更多患者受益
“理论研究的目的最终是要推进临床实际。”周宏灏认为,科学研究一定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做临床需要和人类需要的东西。即使是最早的基础研究,最终也要落实到应用方面,惟其如此才实现了真正的意义。
自2012年CFDA批准以来,周宏灏及其团队所研发的试剂盒已在国内多家医院得到广泛应用,为数十万高血压患者提供服务。目前,针对其他疾病的检测试剂盒也正在开发,未来将会有更多患者受惠于他们的研究。
此外,周宏灏综合中南大学三所附属医院技术力量创立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基因检测产业是执行个体化医疗的重要平台和手段。”
周宏灏介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特色及优势检测项目:个体化医学。个体化医疗已经成为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疾病临床治疗的发展方向,是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预防和治疗最有效的手段。
“做出来人家在用,我就感觉心里满足了。哪怕只用一点点也好,我们的社会就是被很多个一点点推动向前发展的。”周宏灏说,希望获得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之后,“个体化医疗”新模式能受到更多的关注,可以涌现更多相关企业,让“个体化医疗”新模式在临床应用上走得更快更远。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编辑:朱婷劼
本文为科技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