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湖南主场活动在长沙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苏昕 长沙报道
研当以报效国家为己任,学必以服务人民为荣光。
5月30日上午,在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湖南主场活动在长沙举行。
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湖南正在奋力向前。
于此,高校技术成果转化应该怎么做?会后,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今日前来参会的两名科技工作者——中南大学教授王庆伟和清华大学博士王智权,双方分别从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不同角度向记者分享在湘创新创业的经验与做法。
王庆伟,新引擎(长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
以产业化思维进行技术开发
高校师生如何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首先,要形成真正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根据团队近20年产业转化创新创业的经验,王庆伟为高校教师技术成果产业转化提供了几条建议。
具体来说,高校技术团队主要负责实验室研究、中试研究,完成0到1的过程;
高校研发团队将开发的新技术以技术转让或者技术入股的方式交给产业化公司以市场化运作,中南大学提出两个70%的模式,即投资方占股70%,学校占股30%中的70%归技术团队;
产业化公司负责组建工程技术化团队,与高校研发团队共同完成工业化试验,再以合适的商业模式将新技术推向市场。
同时,要保证技术合作产业化公司在同一领域的唯一性。避免在同一个领域与多个产业化公司合作,最终因知识产权纠纷导致技术转化失败。
王庆伟所在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团队,在株洲冶炼集团示范工程现场。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科技工作者缺乏产业化的思维进行技术开发,导致技术难以在企业落地。”对此,他建议组建和培养工程化技术研发团队。高校老师应该多去企业一线,高校除了教授、研究员的晋升通道外,还可以设置工程师通道晋升。
王庆伟还建议瞄准国家或者行业面临的共性难题开展研究工作,建设适合中试、产业化的孵化器基地。并设立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属金融产品,“容忍失败与连续支持皆不可少,让有能力的科技人员有更大的自主性。”
“科研不能局限在实验室里,要做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
十余载的努力深耕,走遍全国大型矿山、冶炼企业,在150多家企业留下身影,王庆伟与团队将开发更多新技术,填补空白、落地企业、走向市场。
王智权,湖南清皓普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在读博士研究生。
做好身份转变 沟通“取经”看长远
28岁的王智权,是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的博士研究生,现担任湖南清皓普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2022年,他带领清华大学博士团队创建清皓普众并落地株洲高新区,是国内唯一具有树脂渗透陶瓷类齿科修复材料技术的企业,如今拥有6000平米生产研发基地。
从北京来到株洲,王智权对湖南的创业环境感到惊喜。
他回忆,今年1月30日,湖南清皓普众科技有限公司产研基地正式启用,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出席启用仪式。“依托株洲良好的陶瓷产业基础、完善的配套政策和热情的惠企服务,我们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这两年企业发展相当迅速。”
1月30日,湖南清皓普众科技有限公司产研基地正式启用,该初创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正如清皓普众的命名一样,团队基于先进材料技术的齿科修复,重点关注口腔问题,有效缩短患者的就诊等待时间,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根治的问题,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感。
“学校会提供一切的支持,但是社会不会,需要自己争取。做好身份的转变,对内以公司模式管理,对外抛去光环放下身段。”创业初期的摸爬滚打,让他感触颇多。
王智权坦言,学生创业在能力和心态上或许稍显稚嫩,这需要增强沟通能力、市场认知和知识储备,同时也要不卑不亢、主动找前辈取经,实践落地过程中及时调整变通。
“我希望,将创新的复合材料技术应用于齿科修复材料、3D打印生物材料等场景,让先进的生物材料普惠大众,让一流的民族品牌走向世界。”谈及未来愿景,王智权充满期待。
来源:红网
作者:谭苏昕
编辑:王津
本文为科技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