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质量发展在湖南丨岳麓山实验室:有“种”而来 携“土”而归 弄“潮”而立

来源:红网 作者:谭苏昕 编辑:王津 2024-11-24 22:51:59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近年来,湖南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质效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11月23日起,中宣部组织开展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湖南主题采访活动,组织80余名中央主要媒体和省直媒体的记者,分两路深入长沙、岳阳、娄底、衡阳、郴州、益阳、常德等地,实地采访调研湖南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做法、探索和经验。即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高质量发展在湖南”专栏,敬请关注。

11.24 近航拍.jpg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苏昕 长沙报道

周末,长沙微雨,寒意渐浓。

岳麓山实验室农科院片区里绿意依旧,而且迎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新客人,热火了起来。

走到17号楼广场前的小试科研区,一大片绿色的豆科类植物印入记者眼帘。这是实验室聂军教授培育的“豆科绿肥”,为改善土壤肥力水平而布局。

放眼湖湘大地,要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湖南对此如何深入践行?

11月23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湖南主题采访活动启动。第一站,岳麓山实验室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十多位院士坐镇、两百余个科研团队、数千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扎根田野、占地超589亩、建筑面积超41万平方米……锻造民族种业“湖南芯”,记者窥见一场关于土地的情怀与未来。

11.24 采访.jpg

找“稻”了?

做一粒好种子

“一粒种子藏世界,天命之年攀高峰。”赵炳然50岁时,袁老亲自题了这副字。

自大学毕业后,他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跟随袁隆平院士一干就是37年。

9月7日,袁隆平院士诞辰94周年之际,他生前亲手创建的杂交水稻创新团队,正式入驻岳麓山实验室。

11月23日,岳麓山实验室前沿技术研究部团队PI、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炳然介绍,“我们的品种不仅可以高产,而且有香味、更健康,培育的系列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比如臻两优8612杂交水稻品种,高产稳产。”

11.24 题字.jpg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种子要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从来不是空谈。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湖南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继承袁隆平院士的遗志,将身子扑在稻田里,缔造了一个又一个高产奇迹。

如今,“西子3号”成为首个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的镉低积累水稻品种;“粒两优8022”平均亩产1251. 5公斤,刷新我国杂交水稻单季亩产最高纪录。

11.24.jpg

肉够香?

为生猪“科学算命”

在岳麓山实验室,远不止杂交水稻。

生猪、油菜、果树、鱼类、茶叶……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农业各领域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助力农民稳定增收。

比如,岳麓山实验室畜禽品种创制中心团队PI、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何俊凭借“基因组选择技术”,为一头头香猪“科学算命”。

当小猪出生后,扯下一些毛,或者一点点皮肤组织,即可检测出生产性能好不好,是不是长得快,肉会不会好吃?

用科技手段做好提前检测,如挖掘优良肉质性状,团队完成了7个地方猪种的重测序,构建了约2000头宁乡猪的基因组选择参考群。实现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真正为产业服务与赋能。

2023年,湖南生猪出栏量6286.3万头,全国第二。提升湖南生猪产业的水平与竞争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地方猪种质创新为我国种业振兴开启了一扇大门。”何俊希望,形成有竞争优势的自主培育猪种,扩大湖南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与覆盖面。

11.24 大豆.jpg

“豆”在这?

大有可为的新天地

7月9日,湖南永州市新田县大豆单产提升种植示范基地进行现场测产,亩产达228.3公斤,单产提升取得新突破。

这是个让旱粮品种创制中心团队PI阳小凤高兴的好日子,“今年大豆整体长势非常好,籽粒饱满、抗倒性强。”

“针对豆制品加工优势,我们会继续加大优良品种筛选力度,特别是高蛋白品种。”阳小凤充满信心,将集中对优良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在保证品种优良品质不变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产量,力争在适应机械化收获上有所突破,帮助种植户实现增产增收。

瞧,充满希望的新田野,满载智慧的新农业。

11.24 夜景.jpg

“我们日常生活里习以为常的水稻、辣椒、大豆等农作物,在湖南能看到完全不一样的形态,比如特定绿色优质水稻、将近300元一斤的樟树港辣椒。”采访完岳麓山实验室后,从京来湘调研的经济日报总编室编辑郎竞宁感慨。

这些“不一样”的背后,离不开湖南在种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努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当一粒粒好种子在神州大地上生根发芽,这也让调研团看到了湖南农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来源:红网

作者:谭苏昕

编辑:王津

本文为科技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keji.rednet.cn/content/646855/68/144853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科技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