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导师服务如何科学评价?创业指导资源如何精准匹配?”10月16日,在2025年湖南省支持大学生创业工作智库成果发布会上,由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张媛团队发布的《建强创业“智囊团”:推动我省创业导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对策与思考》研究报告,首次提出“创新创业导师效能指数”(EIEM指数),并构建相应量化评价模型,旨在为评估导师服务效能提供新的参考思路,推动创业导师管理向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发布会现场。
报告直指当前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深层矛盾。张媛在发布中提到,调研中发现“21个创业项目中仅2个成功匹配导师”,而“90%的导师资源又高度集中于少数知名专家”,凸显出供需的严重错配。此外,导师时间与学生“救火式”需求难以同步,服务认知存在差异,且全国范围内尚未建立统一的导师效能评价体系。
为解决这些难题,研究团队在数千份问卷调研基础上,首创EIEM指数模型,从服务质量、专业能力、成果产出及环境适应等方面,构建系统化、可量化、可比较的创业导师效能评价体系。分析显示,湖南省导师效能呈现“核心集聚—梯队推进—末位待补”三层次分布结构,长株潭、岳阳等地集聚效应明显,边远地区指数相对偏低。
基于研究发现,报告提出系列建设性方案:建议完善导师管理制度、扩导师队伍、强化工作室功能;构建“一站式”导师服务平台,推行“门诊式”接待模式,促进“跨区域”资源共享;推动将导师服务实效与职称评审、绩效奖励挂钩,探索导师“出题者”模式,强化收益分享;建立基于EIEM指数的动态管理机制,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良性生态。
据了解,湖南省目前已组建300名省级创业导师团,建成49家大学创业指导工作室。未来,将围绕导师资源扩容、服务模式创新等方向持续探索,着力构建“以创业者成长为中心、以导师价值实现为驱动”的双赢生态。
来源:新湖南
作者:余蓉 沈可心
编辑:廖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