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脊梁】黄伯云:“把梦想照进现实,是我最幸福的事”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郭薇灿 编辑:曾映雪 2018-10-25 11:20:51
时刻新闻
—分享—

黄伯云。

红网时刻记者 郭薇灿 长沙报道

十月的长沙,秋意渐浓。在中南大学科教大楼的一间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亲切、健谈,脸上总是挂着笑,偶尔伴随着几声咳嗽,黄院士便会从裤兜里拿出手绢擦擦嘴角。

这位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科学家今年已经73岁了,除了出差的日子,他的办公室每晚11点以前,总是亮着灯,春节也不例外。黄伯云说,“国家还有很多项目没有完成,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时间不够啊。”

30多年来,黄伯云从事先进材料研究与人才培养,为国家大飞机工程、航空武器装备,以及航天工业提供了多种高性能关键材料,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做出了贡献。

“自尊、自信、自强,就是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主创新的责任感。”窗外秋阳正好,交谈中,黄伯云讲述了当年留学的经历、回国的选择、科研过程的苦与乐,也是在这一个个的故事里,他带领着团队,把国人的梦想逐渐照进现实。

  留学博士后的家国梦

“梦想,一个人他要有梦想,有梦想才有希望,过去我的梦想,就是立志要做科学家。”黄伯云说。

1945年11月,黄伯云出生在湖南益阳南县一个农民家庭。

从小,他就有着一个科学家的梦。“我小时候读书,对科学家非常崇拜,读了《居里夫人传》《爱因斯坦传》,总觉得科学家非常神秘。”

大学毕业后的黄伯云留校在中南矿冶学院新材料研究所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创之年,不仅恢复了高考和研究生考试,邓小平同志还做出了一个非常英明的决断,派遣大量的人到国外去学习先进技术,然后回来满足国家的需求。

“国家那时候还很穷,吃饭都吃不饱,还要拿出这么多钱送人到国外去学习,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梦想,也是一个最好的时期。”1978年,黄伯云参加出国人员考试,并以学校参考人员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为冶金部出国访问学者,前往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及AMES国家实验室进行学习和研究。

8年时间,黄伯云获得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还在那里的实验室进行了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他拒绝了美国企业和高校的高薪聘请,毅然带着妻子儿女回到了中南大学,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美国完成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习的归国留学人员。

“当年在美国,很多单位也要留我下来,包括一些大的企业,工资当然是很高的。有人问,人家现在挤破脑袋往国外跑,你拿到了博士,家都安在美国了,怎么往回跑?他们不理解,但我心里清楚,我就应该回来,国家在经济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把我们送出去,就是希望我们这些人能够学成归来建设祖国,是留学不是学留。”

刚回国的日子,落差是有的。“美国的两台汽车变成了回国后的两辆单车。全家需要重新办理户口,由于暂时无户口证件,只能在学校周边的自由市场买高价米吃。”但是黄伯云从来没有后悔,他的心里酝酿着一个新的梦想。

  筑牢安全飞机梦

“做科学研究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当你攻破一个又一个难题时,甭提多有成就感了。就像炭原子,本来是杂乱无章的,你通过研究它,破解它,让它们在人的指挥下整齐排列,那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聊起科学研究,黄伯云就像个孩子似的,手舞足蹈,深陷的眼睛放着光。他告诉记者,只有在办公室和科研中心,他才感觉最自在。

回国后的黄伯云首先完成了“高性能粉末冶金飞机制动材料”这一重大课题,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止步,他知道航空材料的制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将注意力放在了炭/炭航空刹车片这一前沿研究领域。

飞机的起降和滑行都离不开安装在飞机轮子里面的刹车片,国际上通用的航空刹车片有金属盘和炭炭盘两种。而和金属盘相比,炭炭盘重量轻、性能好、耐高温、寿命长,被称为“黑色的金子”,但我国全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而且受制于人,“卡脖子”的隐患很大。

黄伯云说:“对飞行器来说,重量对性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为飞机,减轻1克都需要努力,而炭炭盘只有金属盘的四分之一重。所以,研究炭炭盘是一个不能放弃的任务,这是国家的重大需求,我们不能绕着走啊。科研人员不能光挑芝麻担子,要挑就挑大担子,要干就干国家需要的大事。”

带着这样的信念,黄伯云开始了对炭炭盘的研究,但这确实也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炭/炭航空制动材料是先进的复合材料,第一个“炭”指炭纤维,只有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粗,好像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第二个“炭”指炭基体,由看不见、摸不着的炭原子组成,好像钢筋混凝土中的水泥、砂石。要让数以亿万计的炭原子按着人的指挥排列在炭纤维之间,才能产生出比重轻、密度低、性能好的材料,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打破国外垄断,研制炭炭盘,黄伯云带领的团队去国外生产车间参观,但遭到了拒绝,他们从国外买了样品回来,解剖以后却发现是一个废品。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在实验室的基础研究之后,他们开始了工业试验,工业试验一次就要一年的时间。在无数次的失败后,他跟课题组说:“大家同事多年,结下了深厚感情。科学研究不可能没有失败,但失败了不能轻易放弃,而且要‘死马也当活马医’,找到病症,对症下药。我不会走回头路,我干定了一个项目,就是将自己这条老命搭进去也要干成!”

有志者事竟成,黄伯云领衔“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课题组,不断改进工艺,经历了上百次的失败,终于成功研制出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并且走了一条和国外不同的路,而这条路做出来的炭炭盘性能更好,成本更低,使我国成为继美、英、法之后,第四个能够应用自主知识产权生产飞机刹车片的国家,这一成果也改写了中国的航空需要依赖国外进口炭炭盘的历史。

2005年,对于黄伯云来说,有着非常的意义。这一年,他凭借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弥补了该奖从1999年到2005年6年空缺的时间,也是凭借这一奖项,黄伯云获得了当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实现中国人的“大飞机梦”

“现在可能很多人,认为做科学家太辛苦了,太清贫了,太枯燥了。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反而充斥着急功近利,浮躁的情绪,那么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很难。国家现在需要大量的科学家,需要实干兴邦,需要很多做实验的人。”看着秋日校园里来往的莘莘学子,黄伯云感叹到。

我想对他们说的就是,现在的条件跟过去来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高等学校在变化,跟我过去到美国留学的时候是天壤之别。现在我们经过“211”“985”的建设,科学研究的硬件条件跟国外并没有很大差距了。在这样一个好的基础上,我觉得我们的学子,我们的学生,应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应该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就是实干兴邦,我希望我们的学子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国梦的时候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虽然已是73岁高龄,但他身边的同事都知道,黄伯云有“三快”:吃饭快、走路快、工作节奏快。比如走路,别看他身体不算好,但走起路来,一般人还跟不上。同时,黄伯云“也有两不急”:开会不急、赶飞机不急。通知8点开会,绝对只提前一两分钟到;如果是9点钟的飞机,总是让人先办好登机手续,在关闸的最后一分钟赶到。或许,这“三快两不急”并不能节约很多时间,但却是黄伯云向时间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2017年5月5日,黄伯云受邀赴上海参加C919首飞仪式。直到现在,他都无法忘记那一瞬间的感动,“当C919冲上云霄那一刻,除了震撼就是激动!”他说,大型客机的研发和生产制造,是一个国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标志,C919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航空梦,经过各方科技人的艰辛努力,才有今天的一飞冲天。 “C919还只是我们航空强国梦迈出的第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关注的重点是,C919成功首飞后,通过反复的飞行试验,我们如何不断改进、完善大飞机上的刹车片、刹车系统,使之更加安全、可靠、耐用。”

“中国人的志气不应止步于此。”黄伯云认为,大型客机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国家还会研发比C919更大的飞机,那样对飞机的刹车材料及系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发扬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精神,付出百倍的智慧和汗水去实现梦想。“只要生命不息,就要把科学研究做下去,为实现中国人的‘大飞机梦’贡献力量。”

因为黄伯云,中国在航空制动材料领域的国际地位变了;不变的,是一位赤子几十年如一日对祖国执着的情怀。他总说,每完成一次梦想,把它们照进现实,就是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郭薇灿

编辑:曾映雪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keji.rednet.cn/content/2018/10/25/71192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科技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