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了不起的马王堆丨文化与科技如何融合?中外专家学者共话马王堆汉墓的焕新与常新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任晔 袁思蕾 郑怡琳 陈杰 编辑:陈纲 2024-08-19 17:57:31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8月19日讯(记者 王嫣 任晔 袁思蕾 实习生 郑怡琳 摄影 陈杰)马王堆汉墓文化,应该如何与科技融合?怎样才能让马王堆汉墓以不断焕新、生生不息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8月18日,在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就此接受了红网记者采访,畅谈了自己的观点。

日本岩手大学平泉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广濑薰雄:

科技发展对文物保护、传播大有裨益

微信图片_20240819155732_副本.jpg

日本岩手大学平泉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广濑薰雄。

日本岩手大学平泉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广濑薰雄回忆,在上世纪70年代马王堆发掘时,日本就有很多相关报道,部分日本人对马王堆同样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而如今,对于马王堆的现状及其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日本民众则普遍缺乏了解。

“像日本人,想到湖南博物院来参观那些非常重要的文物,那是比较难的。不过如果这些文物实现了数字化的话,就可以很容易传到国外去,很多日本人也能在线上进行参观。”

在广濑薰雄看来,科技发展对文物的保护和传播大有裨益。对文物进行3D建模之后,观众甚至可以自由地将文物“翻过来、翻过去,并进行放大”,便于观众在参观的同时又不至损伤文物。

同时,将文物数字化,用非常清晰的图片在线上网络公开,便于普通民众上网搜索,有助于文物的传播。“把那些照片和故事,给国外受众介绍,那些古诗,以及背后汉代的文化历史,会让全世界很多人都感兴趣。”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

科技和艺术融合的关键还是叙事

7_副本.jpg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

凭借数字技术突破了物理限制的各国民众,又该如何打破文化隔阂来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其实科技和艺术的综合,或者科学和博物馆之间的综合,关键的启发点并不在于什么科技,而在于你要如何叙事。”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许杰以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在2013年举办的兵马俑展览为例,阐释了如何将中国文物与西方民众的日常生活相勾连。

“展览的主题是不朽,我们就请西方的观众带着这个不朽的观念来反观,通过欣赏、体验中国古代伟大的文明来产生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在我们社会中,我们生活中如何做到不朽。”

2022年,许杰团队与香港青年艺术家江记合作了一个战国的赛博朋克展览。展览将中国伟大的诗人屈原不断流浪的灵魂与不同的机器装置相结合,用现代化的方式讲述两千多年前的故事。

“科技的手段可以充分刺激我们的想象力,使古代艺术诞生了新的生命。”

哈佛大学洛克菲勒亚洲艺术专席终身教授汪悦进:

用技术呈现马王堆背后的想象世界

微信图片_20240819155740_副本.jpg

哈佛大学洛克菲勒亚洲艺术专席终身教授汪悦进。

“如果假定文物仅仅是对一个社会场景的复原话,那它就永远活不起来。能够挖掘它背后的想象世界、想象维度,文物才能真正的活起来。”哈佛大学洛克菲勒亚洲艺术专席终身教授汪悦进说。

在汪悦进眼里,马王堆的意义不只在于其保持着汉代的物质生活的一些状态,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个想象的天地。只有在观念转换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借助科技手段,让马王堆所承载的汉代人类的想象空间和宽阔的宇宙空间能够得到充分展现。

“这种经典的呈现,它只能通过多维技术来承担,因为它背后的是一个想象,实际上天落地、无所不在。”汪悦进介绍,生命艺术数字大展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展开的,一个新的想象维度。

“应该用多维手段把它的跨度充分体现出来,而且最终也要能够让大家感受到上下求索以后,对人生的一些认识。”

汪悦进还透露,此后他的团队将与湖南博物院保持深度合作,近期正在探索于香港推出一个以马王堆为主题的展览。

(参与报道:朱闻芩 杨柳)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任晔 袁思蕾 郑怡琳 陈杰

编辑:陈纲

本文为科技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keji.rednet.cn/content/646842/53/1419227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科技频道首页